上海崑劇    

幾天前才聽說戲劇院有崑曲表演,隨意看了下廣告,不但發現上崑最優秀的演員都登「台」,1月29日到2月3日這週內,天天都演不同的戲,還真是挑哪天去看戲都很值得,不得不去湊個熱鬧。

一月三十日的今天演的是各不同種類的折子戲,除了<秋江>,其他<挑滑車>、<訪普>、<秋江>、<昭君出塞>、<見娘>都是初次接觸,也算是新奇的體驗,稍微記錄一下。

<挑滑車>是岳飛的大將高寵(賈喆飾)浴血對戰金兵的片段。<挑滑車>真像是挑戰人體極限的戲劇,不愧為武生的看家戲,從穿著一身華麗行頭英姿煥發登場的每個動作,都表現高難度的技巧,還須兼顧到唱、唸與演,不知是多少背後苦練的累積,對演員的功夫真是敬佩不已。

有趣的是,這場你死我活的武打戲,必須在一桌二椅的空蕩的舞台呈現,如何用誇張而美化的肢體語言營造激烈戰爭的意象和氣氛,相當倚重演員的表演功夫。寫意的舞台雖然給予演員更自由的表演和觀眾更豐富的想像,但是過於抽象也容易造成觀眾摸不著頭緒的困擾,因此,意念和實像的互動平衡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可能也是傳統戲曲身段好玩的地方吧? 沒想到一個動作就可以代表千言萬語,每每知道時,都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

這齣戲算是直截了當,不過對於後段大劈腿再三摔跌的動作看不大懂,只知道是表現高寵逐漸困乏的樣子,但不知具體所指為何? 戲了後,翻了節目單才知道這是戰馬力竭,再三催逼馬兒站起的意思,回想起來還真是到味呢!

<訪普>是出自元雜劇《風雲會》,講述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在寒冬夜訪宰相趙普討論國事的故事。整齣戲的焦點全在文淨趙匡胤(吳雙飾)身上了,沒有什麼高潮迭起地劇情,也沒有眼花撩亂的動作,主角大部分時間都是坐著唱著對政治的憂慮和百姓的同情,但光是唱就讓人驚艷,主角低沉有力的嗓音唱出君王雄豪的氣度,也轉折出憂國愛民之情。 據介紹,<訪普>是崑曲中少數「元曲崑唱」的劇目,保留了與元曲遒勁直爽的聲情。

<昭君出塞>的故事並不陌生,但是崑劇中的王昭君到推翻自己文弱明妃的印象,是由武旦(谷好好飾)主演,搭上丑角御弟王龍(侯哲飾)和馬伕(王俊鑫飾),是充滿動感的一齣戲。昭君為政治和親的犧牲者,前往北國的途中唱出了家國的不捨與對漢朝庭的失望。她在劇中乘坐把她王龍摔地屁股開花的桀驁烈馬,踏上崎嶇之途,大概反映了昭君的驕傲,也更凸顯了她的悲憤難平,一切情景皆由三人歌舞表現,昭君在其中有許多的翻轉,襯著鮮麗的紅袍、旋舞出繽紛色彩的裙帶及優美線條的翎子,十分華麗而充滿張力,而活潑的馬伕騰翻不歇,又是個讓演員累壞,但觀眾過癮的戲吧?

<見娘>出自《荊釵記》,講述窮書生王十朋(蔡正仁飾)和錢玉蓮夫妻情深的故事,玉蓮後母趁王十朋逼其改嫁不從,投河自盡。<見娘>是王十朋中狀元後接母親與妻子赴任,王母不忍說出玉蓮投河,最後王十朋發現母親袖內掉出的孝頭繩,逼問之下,才知實情,悲痛萬分。

自己對這齣戲比較陌生,不大會欣賞,喜歡男主角真假音和各聲腔的轉化,刻畫種種細膩的情緒變化,好似一切都那麼自然,就算以前曾在課堂聽過蔡正仁老師親自示範,再聽還是覺得蠻震撼的。後來才知道<見娘>是崑曲官生的看家戲,因為充滿疑惑、期待、開心、猜測、及得知妻子投河的悲痛等情緒轉折起伏動,唱作十分吃力,尚需與母親和僕人的緊湊互動,必須要相當的功力,才能堆疊出層層的戲劇張力,又稱做「三角撐」。今天沒看懂那麼多,希望有機會能再好好琢磨更深入學習了解這齣戲。

        不知道是不是比較熟悉的緣故,總覺得還是覺得最喜歡<秋江>,這折出自《玉簪記》書生潘必正(岳美緹飾)到姑母的道觀讀書,與道姑陳妙常(張靜嫻飾)一見鍾情,姑母發覺後,逼迫潘必正立即赴京趕考,妙常聞訊,心急如焚趕至秋江畔送別,兩人互換信物。

        覺得<秋江>非常具戲劇性,除了情侶被拆散和離別的千愁萬緒到最後的柔情蜜意外,我特別喜歡其中「水」的意象,江上的風浪不但是待克服的障礙,也暗喻了男女主角波動的心緒,演員以肢體表現船隻搖晃,也增添表演的動態美感,情景交融,別具詩意。而離情依依主角一旁插花漁夫和書童,在傷感中又點綴些喜感與溫馨。除了戲美、舞美、音樂和詞都很美,難怪<秋江>那麼受歡迎。

        好開心能看岳美緹和張靜嫻老師現場的<秋江>,好喜歡兩人的歌聲,非常動人,喚起了青春美好的熱情。表演節奏收放自如,唱、唸、作的規範沒有任何束縛似的,全融會在表演中,觀眾好像也能跟著人物一起呼吸,儘管是短短一折,也讓人悸動。

 

參考資料:

1. 表演節目單

2. 圖片來源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123/8841111.htmll

3. 岳美緹 張靜嫻《玉簪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lPnhK3hyM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