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在短短兩小時內能聽到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日本、韓國,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主講人來自新加坡目前在香港工作,每個人都在進行有意思的事,無論是國際藝術節,想要提供當地表演者舞台和平台,或是組織連結,又或跨國合作表演、串連等。可說是受益匪淺,隨筆記錄幾點觀察:

 

1.都面臨資金平衡的挑戰。

2.文化認同問題。

3.藝術的再定義。

4.藝術節的脈絡與在地的關係。

5.民間專業與政府角色的競合。省思補助模式。

 

藝術節透過大型活動吸引焦點,開拓新觀眾,展開跨國跨界合作,並與城市形象光觀協力,整合分散藝術資源,整體行銷,似乎已成為近年熱門趨勢。另一趨勢便是藝術工作者的網絡無論是藉由節慶、計畫或組織,各種型式的跨國聯結,加速經驗知識交換與合作。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位歐美聽眾的提問,擔憂網絡(networking)的局限性,即是否參與者都來自特定的人士,而忽略了什麼,另一個就是網絡地持續性,不僅是資訊交流,更重要是地有共同的價值,成員在其中能批判激盪而茁壯。也許這問題的確很困難,卻覺得是直觸核心的建議。但感到亞洲目前最擔心情況並不再於此,而是上述所提才更為迫切,畢竟亞洲不得不面對外來特別來自歐美同質化的壓力,又希望能分庭抗禮。

 

然而,這讓我感到既困惑又些許感慨的是,亞洲若是無法提出自己整合性的價值,那終究是亦步亦趨,誠如主持人所提亞洲大部分國家除了泰國和日本等都有被殖民的經驗,意味著能分享某種相似的視角。但這些類似之處,似乎無法透過有效的架構詮釋,而又常常須借鏡西方的文化知識體系來理解,東方主義解構了文化權力運作的迷思。但也認為其後建設性的工作至關重要。

 

亞洲整合早在數十年前就喊得聲嘶力竭,也的確出現無數以亞洲為主的利益團體或社群,為何力量仍卻顯得分散,大約和空乏的「亞洲價值」有關吧?也許是為生計就疲於奔命,不及思考這些議題,也許認為等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會成熟?

 

歸根究柢,社會領先與否大抵和能容許多少「創新」吧?不僅是技術,更是「思想」,乍看不切實際,實際卻決定了你的視野,並且決定你能達到何方?這是亞洲迫切需要的吧!而藝術作為活耀的創新實驗領域,及亞洲豐富的內涵,又或私人對這兩者的熱愛,我會永遠拭目以待的!

 

2014年衛武營玩藝節

http://www.waf.org.tw/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