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曲創作 Demo樣帶

  1.   決定歌的方向(如快板、風格)後邀歌,一張專輯10首歌通常會從200首歌裡選10首,從定位和歌好聽優美與否。
  2.   旋律和文字為一首歌賣座與否的關鍵。
  3.   不一定會用樂器也可用哼唱方式。

二、填詞

  1.   臺灣一般是先有曲才有詞。
  2.  填詞難度更甚於寫詞,幫歌手做定位,詞的口吻、角度和歌手特質息息相關。

三、key+練唱

  1.   歌手練唱,找出最好聽的音域。
  2.   高音盤,不一定高音就好,會太緊繃,要表現音樂的層次呼吸。

四、編曲

  1.   編寫樂器基本配置,鼓、Bass、吉他、鋼琴、絃樂與管樂等。
  2.   不一定用真的絃樂和管樂,臺灣因成本考量,將Midi電子音樂發揮得很成熟。
  3.  A段主歌:鋪陳;B段副歌:短、結論。
  4.   樂器時常加入solo創意,靠sense非靠譜(會呆板)
  5.   錄音帶過帶。

五、正式配唱

  1. 專業錄音室成本(90年代):一天小型錄音室約4-5萬。
  2. 現今隨home studio興起,雖降低成本,錄音品質沒那麼好,但聽眾音質要求也不高。一般製作費約300萬,現金約150萬,許多獨立樂團約30萬即可製作。
  3. A級製作眼光無法適應品質降低的錄音,要分軌錄音。
  4. 製作人會指導情緒及技巧之演唱。
  5. 現場多軌錄音。
  6. 21世紀,電腦帶來革命性發展,改進editing可以tuneshift、補字,歌手不一定重唱。

六、編寫和聲

     和聲不只增加厚度,也可以增加變化性。

七、和聲錄製

八、Mixing 混音

  1.  把所有音軌做音色、音量和音場空間感封閉或開放)的處理,頻率處理,在聽覺上取得最舒適的效果
  2. 一首5分鐘的歌混音至少10小時,編曲到完成至少20小時。

九、Mastering 母帶後製處理

  1. 第一手到最後一首的起伏、情緒、音場與音量。
  2. 要正規專業人才,非師徒制。
  3.  臺灣的技術上不精進。

 

 

Q/A

1:對於臺灣音樂人才出走的看法。

臺灣指標地位已不存在,但還可保有精神指標,華語流行音樂文化的根:

  1. 21世紀交替,流行音樂產值下降太快,有經驗難適應,出現新生代,但是養成基礎不穩,使品質下降,上一代無法適應,而經驗無法傳承,是小型浮出的世代,但對核心技術未能掌握。
  2. 加強流行音樂資料庫建置、口述歷史,扎根。
  3. 人才培育(行業各人才、經紀、法律、宣傳、版權貿易) 。目前大陸許多流行音樂學校,但許多製作音樂的概念由臺灣輸入,尚有可發展的基礎。
  4. 網路、mp3流行音樂興起,引起流行音樂產業革命,思維與過去大不同,過去是從產業內往外看,現在要由產業外往內看,如何為音樂製造機會。
  5.  因為變化出現獨立樂團、個人工作室、獨立製作,使音樂多樣性提升,臺未來流行音樂可從此深根。

2:下一代巨星如周杰倫、蔡依林的養成?

巨星的養成需要產業支持。周杰倫是金字塔的頂端,即便如此也養不起整個流行音樂的產業,甚至可能連寫歌的人都養不起。臺灣是公播公演回饋給詞曲創作人最少的,僅營收之百分之二點六左右,甚至還有不付錢的情況和官司,基本保障不足。也就是雖然live蓬勃發展,能回饋給創作人太少,使上游人才流失(轉行或失業),但是好歌手的壽命是靠好歌來支撐的,未來歌手可能面臨沒有好歌唱的情況。

 

最後的建議:

  1. 音樂產業會連動經濟發展和文化水準。
  2. 流行音樂中心可考慮孩童的音樂體驗教育,透過體驗做一首歌,了解歌曲產生大不易,啟發音樂興趣及推廣版權觀念。
  3. 透過跨界合作,為音樂找到新的機會。
  4. 不只需要培養音樂人才,也要培養橋梁的角色。
  5. 之後在台中會有非典型的演唱會,透過「說音樂」,嘗試創造知性感性兼具推廣音樂的「說唱音樂會」。

 

雖然知道創作音樂大不易,但是更了解背後的製作過程,覺得深感佩服,希望有機會能聽到更多產業現況。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