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LargeImage (1)  

這是篇積欠多時的讀書心得,今年年初從朋友收到這本好書的時候,感到特別開心!我很喜歡朋友送我書,因為透過知識的分享,我可以因此更了解對方,當然也因為開拓了未知的眼界而感到興奮。所以閒來無事時,便拿出來翻閱,書中娓娓道出都市更新的有趣案例,讓人不知不覺便一路讀完了。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是本讓人振奮的書,書中講述了20個國外故事再生的故事,全部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城市:倫敦、紐約、漢堡、西雅圖、巴塞隆納、東京、首爾、舊金山、阿姆斯特丹、柏林等。每一次翻開一個故事,彷彿就穿越到該地,看著那對居住與熱情的理想是如何推動與實踐。在看本書時我不禁回觀台灣。或許我們很容易欽羨這些大都市今日光鮮亮麗的成就,但我想這些大城市內曾經發生都市再造的歷程和經驗更值得一探究竟,因為那不只是發生在國外遙不可及的案例,更是能作為回歸自身發展參考的養分。

都市是隨著人發展,也就是都市本生宛若有機體,隨著不同的時空因子演化。如果我們將都市視為生命體,這本書揭示了六大根植都市生長細胞的DNA,也就是引導都市生命持續運作的指令與藍圖。這六大DNA包含:一、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二、城市的願景;三、城市的智庫;四、新型態的民眾參與;五、創意行政與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六、創意經濟。

DNA1:「創造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倫敦利用奧運再造舊城區的案例Legacy Plan,盛大的奧運賽事並不是煙火式的盛大運動慶典,而是推動東倫敦再生的強大動能,為期三十年的賽後區域「再生總體框架」包含社區、住宅、商業、休閒、運動單元等整體區域再生的分期發展框架,隨賽事結束逐步展開。在紐約The High Line Park的案例中,一座廢棄的高架鐵道,在市民團體與市府的聯手下,重生為別具特色的公園,它的誕生來自一開始有些異想天開的「區域想像」並以此概念說服市府團隊與議會亦創造出知名度及經濟支援,此外此座告假公園是從透過「傾聽」居民與遊客展開,同時將曼哈頓過去與現在融合為一成為紐約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漢堡Hafen City改變了傳統防洪的捨棄了堤防,發展出與水共生的策略,大力落實節能減碳,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下,選擇了友善環境與之共生的道路。

DNA2:「城市的願景」。漢堡的城市對話(City Dialogue),將民眾參與法制化,成為公共政策的必要程序。讓民眾參與成為公私部門的資源,透過對話來解決對立與衝突。西雅圖的Urban Village,在長推動污染的環保運動中,西雅圖市民累積了深厚環境意識和城市觀點,提出了「都市村落」的願景「以人為本,追求永續發展」。巴塞隆納的城市建築師制度(City Architect) ,讓城市建築師成為引領都市發展的專業推手,他們角色宛若指揮,讓城市每一部分都能和鳴共奏,持續注入新靈魂。

DNA3:「城市的智庫」一節當中,道出智庫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如首爾Soul Institute 、舊金山SPUR、漢堡 IBA。首爾研究中心是首爾市府的智庫,長期關注都市空間型態,推動東大門轉型、清溪川計畫、大眾運輸改革等。而已有百年歷史的舊金山獨立智庫SPUR藉由第三方組織的客觀與專業性,與市府建立了平等的夥伴關係。具有百年傳統的德國國際建築展(IBA)作為集思廣益的智庫也是促成區域轉型的機制。IBA尋求區域城市最具有創意的發展策略,許多方案至今仍被執行。

DNA4:「新型態的民眾參與」。柏林「Tempelhof」機場的案例,讓市民提案「合作共創」決定機場的未來在符合開發商和民眾的原則下,再模糊摸索的共創過程,讓最佳方案浮現,樹立了公民與政府合作的新典範。

阿姆斯特丹「Wikicity」,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學習維基百科的運作方式,將城市視為集體大腦,透過開放式的市民參與形成集體智慧,發展出新的城市規劃和溝通模式。其中經過多年實驗,市政府整理出操作「Wikicity」的與市民溝通九大準則如從小眾開始、不排斥任何人、引動熱情、保持好奇心、不使用簡報(因為會產生使用者優勢,拉大與一般民眾距離)、保持互動等(頁167),特別值得借鏡反省。紐約綠化主題網站「Change by us」顛覆公共服務模式,讓市民可以將自己的願望和想法分享給大家,間接引導出「群眾智慧」(Wisdom of Crowd)的概念。「Change by us」包含兩個全新的概念,分別是市民外包(Citizen outsourcing)和策展請願書(Custard petition),前者代表政府將部分城市環境的經營權力外包給市民,將民眾視為具有行動力的主體,落實與市民社群合作。策展請願書則是市民可透過策展請願書策畫行動,依但獲認可,便可以動員社區,尋求市府協助落實方案,因此人人皆可成為「策展人」。

 

 

圖片來源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83648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