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72774_10210801384225505_6712466935080026112_o.jpg

連續兩天的活動落幕了。乍看兩者覺得形式內容迥異,卻又莫名相似,彷彿都是在新舊間穿梭不息,在回望歲月行旅與凝視當下,交織出懷舊與創新的靈光與感動。

(*)「台灣老聲音:楊秀卿」
這不是初次觀賞唸歌,但確實是第一次觀賞到整場的唸歌音樂會,很難不為這種從民間土壤孕育出生猛、別具俚俗幽默又飽含勸世智慧的傳統藝術吸引。許耳熟能詳多民間故事如「山伯英台」、「十二生肖」 ,唸成歌,更鮮活也更覺得親切。又是唱歌又是說書,變化多端的聲調和有力的節奏,那餘音回到家中都還在腦中縈繞。這次也從楊秀卿老師身上,見識到了唸歌即興創作不可思議的創造力,所見所聞都可化作靈感,情動興起便能吟詩作歌,這不也是種「雅」嗎?

 

「語言的背後是文化,也承載著思維」團長的這席話個別觸動我,不僅是認同,也不由得些許感傷。常常聽人說,用原有的語言去欣賞才最有味道。我想那是因為語言也像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門窗,即使面對同樣的事物,不同的語言呈現的視角也未盡相同,連枝微瑣事也能從比較差異中找到趣味。比如說「我講得很『爛』」,若直翻成台語就會相當突兀,原來在台語中的「爛」是指「食物熟透而鬆軟」,而不是國語一般常用「差勁」的意思。這樣的情境,台語會用「不輪轉」來形容,腦海中立即浮現輪子旋轉得卡卡的畫面,和講不熟悉語言的結結巴巴,不是出奇相似嗎? 忍不住佩服前人豐富的想像力。

 

可喜的是,透過音樂藝術的感染力,跨越了語言文化的藩籬,唸歌不只是正當娛樂,更成為文化推廣和語言教育的絕佳教材呢!

44902205_10210802439211879_4408154939973435392_o.jpg

(*)「幻影波音:林強現場配樂」
台港影像與現場配樂的流動中,開啟了聲音與影像互動空間,在這場表演中,影像與音樂如兩股強勁的力道交互對話融會,撞擊觀眾的感官與心靈,是極為特殊的體驗。

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張照堂老師的《王船祭典》。《王船祭典》紀錄1979年在台南縣蘇厝村兩年一度的燒王爺船祭典盛況。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景象覺得非常驚奇,那古老壯觀的儀式和虔誠熱烈的信眾,有別於印象中慶典的吵雜熱鬧,音樂讓人感到不安,營造出詭譎而神秘的氛圍。對我而言,看到的不只是祭典的種種儀式,而是潛入群體信仰潛意識的深處,探索躁動又虛渺的精神意識。

44898814_10210801382985474_4499400845867089920_o.jpg

我喜歡看老香港的影像,也喜歡自然純樸與工業發展社會的對比,尤其前者以現代電子音樂創造古琴的琴聲。

最後,欣賞完兩個活動的演出,更覺得名子取得貼切。「台灣老聲音」的古早藝術---唸歌,在新的時代環境,展現了草根的生命力與質樸的情感。「幻影波音」跟隨樂音聲效牽引,在真實與幻象間輾轉游移。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