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_20190629_003716.jpg

「編織的不只是竹,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這大概是王文志老師的作品給我的感受。有緣的是初任公職的業務便是公共藝術,藉此稍稍打開了一點對公共藝術的視野。記得離職時,在自製的工作流程手冊寫下這段話:

 

「公共藝術不僅是名詞,更是個發展中的『動詞』,當藝術走出藝廊與美術館,嘗試與環境及地方特色融合,並開放向大眾對話,公共藝術提供了另一種活潑的藝術眼光,實為匯集了藝術家、公共空間、民眾參與的文化生活運動,正逐漸注入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力。」(2013年)

 

雖然僅是不到一年光陰工作機緣下個人粗略的理解,但對公共藝術打破階級藩籬,強調藝術的「公共性」懷有特別敬意,也對王文志老師久仰大名,去嘉義旅遊時還特別去參觀,在遊記中寫下了:

 

「傳說中的『月影潭心』是在湖畔聳立的銀色金屬編織的巨大藝術品,作品可行走休憩,除了呼應在『潭心』『談心』在作品各角度欣賞風景的逸趣,也以鳥巢和火雞尾巴般的造型融入嘉義市的意象,是既醒目又有趣的藝術品。」(2014年)。

 

也特別羨慕駐派日本的同事能親自造訪日本水土藝術祭、瀨戶內海藝術祭。每當聽到如何透過藝術創作及參與,跨越了國家社會、語言文化的隔閡,喚醒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連結,都覺得很是感動。

timeline_20190629_003343_0.jpg

去年來香港前跟著朋友一起到北美館的《庇護所》,當踏入這個作品時,彷彿感覺進到截然不同的空間,我傳了幾張照片給朋友與同事,也依照著他人建議嘗試了躺了下來,看到日光穿過竹編的間隙撒落,別有一番自在悠哉,還看到可愛溫馨的景象:

 

有兩個小朋友在中間的凹洞玩,他們的爸爸說:「坐好,要拍煮小朋友的照片喔,還要加鹽巴喔」。之後,父親也坐在這個「鍋子」,小朋友則是爬到他的肩膀上疊羅漢。最後小孩還賴在鍋子裡不走,爸爸說:「好了好了,骨頭都要煮爛了…」(2018年)

timeline_20190629_003343.jpg

 

而我則是跟大學友人小劇場大開,喚起了童稚的頑皮之心,又是笑鬧到不行。

在之後又與父親去了國美館的《茶壺風暴》,淡淡的茶香和著竹香,讓人身心平和下來,巨大的茶壺造型顯眼,第一次接觸這樣藝術作品的父親也感到印象深刻。

 

這個月剛剛參加了大學朋友的婚禮,朋友是嘉義人,所以我跟她父親聊天時聊起了王老師,他說覺得這大型地景藝術很像是「雞籠」。這比喻特別耳熟,恍然想起兩年前跟著馬來西亞國美館納吉館長參訪時,館長也說過同樣的話,說讓他想起了自己農莊的雞籠,還開玩笑說我們就像被捕抓到的雞一樣。

 

如果說透過藝術我們暫時能體驗雞的視角,擺脫人類的自我中心,似乎也是有趣的觀點。

此外,是不是恰好有農家經驗的人會有這樣的聯想呢?

不同的生命經歷觸發因人而異的想像,與作夢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能托工作之福經歷種種,又能在香港相遇,不也像是作夢一樣?

timeline_20190629_003342.jpg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