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22732851.jpg

在台北國際書展買了這本書,隨著廣東話課本一起帶來香港,但過了兩年卻一頁也沒翻開。想到當初買書就是看上它的輕薄,便從角落拾起,想說嘗試能否專注讀完。果然還是花了一點功夫才讀完,過程還不小心打起呵欠。其實這本書編非常好,將常用敬語的文法型態丁寧、尊敬、謙讓等羅列,依照生活各種情境設計範例與練習題,還附有書信的範例,能幫助加深對敬語的認識。只是對我而言,即使讀了幾本敬語的書,也特別感謝日本朋友耐心教導解說,要能真正應用敬語還是感到困難又困惑。

 

日語中對人際間的距離比較敏銳,會依據不同關係位置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也會隨著情境與對方態度變化而有所調整。這互動的過程就像是跳舞一般,要配合對方的節奏踏出相應的舞步。由於中文使用敬語的比例越來越少,所以作為旁觀者看待敬語文化,覺得既新鮮又有趣。

 

而英文又是不同的世界,有一次跟母語是英語的表弟請教英文,他教我有關拒絕比較不正式和正式的表達方式,我特別追問了比較禮貌不會傷人的表達方式,他說「no, thank you」已經夠禮貌了。但是如果用我的文化來理解,覺得好像有點太直接了。他說英文本身就是比中文直接的語言。

 

有時候我會想假如語言本身沒有這些分別,是不是能少一些因為語言使用不當造成的違和感及不快?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分別會少一些?但或許不同文化社會本來就有各種獨有特質,若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價就太過偏狹了,老實說我也蠻欣賞日本多禮文化背後體貼與尊敬的心意。

 

總之,對中文使用者而言,要了解日語敬語的邏輯並不會覺得太陌生,總之對上、對外要尊敬,對內、在下要自謙,在中文的公文、正式書信還是不罕見,又或至少看古裝劇「寡人」、「微臣」、「在下」等謙詞還是很常聽見的。

 

語言表達與背後對禮的分際息息相關。「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對儒家而言,音樂使萬物人群親近,抒發情感,而禮則是規範秩序,節制情感、言行舉止保持適當距離,不逾越尺度,才能和諧運作,因此禮樂兩者相輔相成。

 

突然想到《世說新語》中一個讓我覺得很可愛的故事:王安豐(王戎)的妻子,常暱稱安豐為「卿」,安豐跟妻子說這樣於禮不合(妻子對丈夫稱夫君《禮記.內則》),但他妻子卻回說就是因為親近你才稱「卿」,不然又有誰可以稱呼你為「卿」呢?,後來安豐只好任憑妻子這樣叫了。(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

 

語言也隨著對於「禮」的認識而展現不同面貌,隨文化不同,隨時空變化,也因個人而異。礙於語言能力沒辦法與日本人應對時正確地使用敬語,卻又常常在講中文時不小心用敬語而被取笑。記得有一次被香港朋友開玩笑說因為我對她說「您」,所以不跟我講話了,讓我笑翻了。其實我只是單純地覺得使用比較禮貌的字眼可以比較好傳達發自內心尊重的情感,可是從對方的角度覺得很生疏奇怪,所以沒能拿捏好分寸,太多太少都是種失禮。若用樂舞比喻,那我肯定是五音不全又老是踩到別人腳的人吧!

 

希望能夠過對「禮」的更多學習,能變得稍微得體一些就滿足了。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