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jpg

第一章 政治的必要

197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以來,全世界民主國家數量大增。由於大規模社會轉變包含教育普及、資訊科技促使知識傳播、移動通訊成本低廉、生活更加富裕,致使政治制度變革。第三波民主化至1990年代晚期達到高峰,卻於二十一世紀頭十個年頭出現「民主倒退」。幾種令人憂心的政治景況浮現:第一,民選領袖以操縱選舉、關閉或收購獨立電視台媒體、嚴厲掃蕩反對運動來拆解民主建制。第二,權威政府轉型時卻困在「灰色地帶」,既不是完全的權威體制,也算不上民主。第三,政治制度未能提供人民要求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第四與經濟相關,全球現在資本主義創造高生產力與財富,卻未能找到方法避免劇烈波動,尤其是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民主之所以挫敗,問題不在於觀念而在執行,若能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在可問責並能有效發揮政府職能的社會,也就是政府能即時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人民所需之種種服務。作者認為左派或右派憧憬「政府極小化」或「無政府」的社會確實存於現實社會,但醫療、教育、公共服務基礎建設則未能有效普及。他認為政治體制是必要,但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是有賴產權、法治、基本政治秩序構成。因此必須對政治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政治建構的三大類:國家、法治、可問責的政府。成功的現代自由民主兼具三者,並能在三者之間保持穩定平衡。私利與正當性為政治秩序的基石。因為這些建制的誕生,其正當性取決於如何認定私利與和他人合作的程度。

 

作者希望脫出過去歐洲中心(高度以英國為中心)的政治發展理論,納入中國、印度、非西方社會經驗,或歷史上被邊緣化之群體如原住民、女性、窮人等。他將從中國談起國家建構的歷史,因為他認為中國最早發展出現代國家的構成元素。並會在接下來章節討論希臘羅馬、印度、穆斯林社會、西歐。

 

本書提出了類似生物演化的架構來理解政治發展:政治建制有變異,以最能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者存活延續。但與生物演化仍有差異:一、人類建制是經由刻意的設計與選擇,與基因不同。二、人類建制透過文化而不是基因傳遞。三、人類透過多種心理機制、社會機制賦予人類內在建制的價值觀,此種固有心態致使難以被改變。

 

本書撰書目的也是企圖在過度抽象與關注範圍過窄的理論中找到平衡,希望找回十九世紀歷史社會學或比較人類學失落的傳統。將理論置於歷史之後,進行分析,既非奉行經驗主義,也非就某項漂亮理論,去尋找相符合的事實。

 

第二章 自然狀態

西方政治哲學的傳統,談及正義與政治秩序並然討論「自然狀態」。霍布斯、盧梭、洛克等人的理論,作者就從黑猩猩談起,否定了前人所謂原始人類的孤立狀態,而是以親屬為基礎的群體。生物人類學家理查‧蘭翰(Richard Wrangham)《雄性暴力》一書中描述黑猩猩群體攻擊、殺害鄰近聚落的黑猩猩。非複雜的人類戰爭與黑猩猩的攻擊行為類似。黑猩猩像人類一樣保衛地盤,必須靠打造支持者聯盟取得支配地位,此後才能取得制定規則的權威。

 

然而,人類相異之處在於較高的認知能力,語言,能使人類從事更緊密之合作。語言不僅是協調行動,還使抽象心智得以實現。宗教是社會團結的來源,能在強化規範、支撐社群扮演功能性角色。儀式又有助於界定社群,畫出社群邊界,促成社會團結。

 

當規範被賦予內在意義,就成了爭取認可(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黑格爾語)的目標。認可是主體間相互的心態(intersubjective),藉此確認另一人的價值或地位。人類把自己組織成社會等級體系,所以認可所賦予的價值通常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如今追求認可稱作「認同政治」,這現代現象主要出現於人民能披上多種身分的流動、多元社會裡。人不只為利益鬥爭,也為自己生活方式(神、習俗、傳統)獲得他人尊重的群體鬥爭。

 

認可現象的基於對他人內在價值或他人所創造之觀念、規範的判斷,強行取得認可沒有意義。政治領導地位的出現乃出於對該成員具備能妥善管理協調團體合作,隨著政治制度發展,認可的對象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政治秩序建立在正當性及源自於正當性(legitimate dominiation)的權威(authority)之上。

 

總之,人類政治發展的基礎,就理解人性提供了幾點路徑:

  • 內含適應性、親屬選舉、互惠互利的合群模式。
  • 具有抽象概念,藉此產生因果關係的心智模型。
  • 人也有追手規範的傾向,並建立在情感上而非理智上。
  • 人追求主體間互相認可。

 

第三章 血緣枷鎖、第四章 部落社會:財產、正義、戰爭

作者在這兩個章節中從人類早期的社會型態,探討政治的面貌。狩獵採集社會的游團級群體中,「血緣枷鎖」指的是生活所有事物含婚姻、信仰等都與親人相關,狩獵與採集行為都是家庭或數個家庭集體進行。此為高度平等社會,尤強調分享。通常採行外婚制,女人搬到丈夫住址,此習俗促進不同群體的移動與接觸,提高基因多樣性並有助於平息衝突。

 

農業問世後,部落級社會因運而生,「部落」(tribe)、「氏族」(clan)、「親族」(kindred)、「家系」(lineage)的共有特色在於它們是環節的(segmenentary),其次建立在共同世系(common descent)的原則上。在環節社會裡,每個環節都是自己自足的單位,能滿足食衣需求也內自我保衛,但能為了共有目的而結合在一起。不同環節能向上聚集成更大群體,也容易因聯合的原因(例如外來威脅)消失,而分道揚鑣。在部落社會,這些單元建立在共同世系的原則上,最基本的單元是源自於同一祖先的家系。在世系規則嚴格決定社會結構與地位。

 

部落社會中宗教得以將大量個體結合為一體,構成社群者可推展至先祖到未出世的後代的連綿世系。宗教促進大規模集體行動,此組織問世即激發其他社會仿效。據此,戰爭不只造就國家,也造就部落。

 

最古老的幾種私人財產不歸個人所有,而是歸家系或其他親屬群體擁有。催生出私有財產者,不只經濟因素,還有宗教社會因素。部落社會中財產有時歸部落共同擁有。由親屬所持有的習俗至今仍可見於美拉尼西亞。西方人未能理解當地習俗管理共有的產權,牢牢根植於親屬關係群體中,某種程度也造成非洲許多弊病的根源。

 

在部落社會中,正義有點像當代國際關係裡國與國之間的正義,缺乏第三方執行法律的制度,重點擺在最高決策者的各個分權單位之間的自力救濟與協商。人民大會(popular assembly)的誕生,起源於裁定部落紛爭的需求。百戶邑會議的調頓族制度,後來失去司法功能轉型為地方政府工具,最後以現代民主代議的身分。

 

此外,戰爭也是促使人類轉變為部落社會的原因之一。部落社會出現自成一體的戰士階級,其領袖與其武裝隨從後來成為最基本、存在最久的政治組織單位。

 

第五章 巨靈的到來

 

國家與部落的差異:第一、具備集中式權威來源,無論來自於國王、總統、總理。第二、權威來源藉由合法的強制工具(軍隊/警察)來維繫。第三、國家的權威建立在領土之上而非親屬上。第四、國家內部得到更複雜的宗教信仰來賦予正當性。

 

國家的起源眾說紛紜,關於初發性國家形成的因素,有幾種主流解釋有:社會契約、水利工程灌溉需求、人口壓力、戰爭與暴力、受制於地理環境因素、克里斯瑪權威。

 

歸納而言有數個因素的組合包含:豐沛的資源、社會規模大到足以分工和產生菁英階層、群居環境必須與外界來往不便的限定區域,以便人口密度升高受當權者逼迫時無法外逃、促成讓渡個人自由給國家權威的因素(如外在威脅、克里斯瑪)

 

在後面的章節,作者會先從中國的政治談起,認為其早早發展出中央集權、官僚即高度專制,但與西方政治發展不同,未能遭遇到逼使它接受法治等其他制度化權力中心抵銷。中國也與印度大不相同,中國一貫政治模式是穿插著外敵入侵、內戰、瓦解的大一統帝國,而印度則是許多小政治單位組成的分裂體系,穿插為時不久的統一期、帝國期。

 

中國國家形成的主要推手,主要是無止盡的戰爭,使上萬個政治單位組成的體系統合為一個國家,催生出受訓練的常設官僚、行政人員階層。套用Charles Tilly所說的話:「戰爭製造了國家,國家製造了戰爭」。

 

 

第三波民主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6%B3%A2%E6%B0%91%E4%B8%BB%E5%8C%96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Samuel P. Huntington

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gov2126/files/huntington_political_order_changing_soc.pdf

 

Howard, Phillip N. (2013). "Democracy's Fourth Wave? Digital Media and the Arab Spring" (PDF). OUP.

http://philhoward.org/wp-content/uploads/2014/09/Democracys-Fourth-Wave-First-3-Chapters.pdf

 

《雄性暴力》Richard Wrangham and Dale Peters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monic_Males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