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對伊斯蘭文化莫名嚮往,在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激烈衝突及主流的刻板印象下,心中總隱隱有不僅於此,想了解更多的感受。每次在圖書館或書店看到伊斯蘭文化相關的書總忍不住拿起來翻閱,卻又沒好好讀完一本書。很開心讀完了第一本深入淺出引介《古蘭經》智慧的書籍,對照著用親切易讀的語言,從十大主題切入伊斯蘭文化的《伊斯蘭新史》,有助於吸收書中彙整的豐富史料與知識。
《古蘭似海》美國女記卡拉‧鮑爾兒向印度裔伊斯蘭學者阿卡蘭(Mohammad Akram Nadwi)請益,展開長達一年的《古蘭經》學習旅程。前者作為世俗主義者的女性與傳統派的伊斯蘭宗教學者,共同閱讀神聖經典,環繞著當代議題展開深度對話,不但培養出兩人真摯的友情,在異文化的交流,觀念的衝突、論辯,也才能激盪出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深感這樣的理解才是真正「尊重包容」的基礎。不能設身處地認識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事物,從未讓這些差異撞擊自己的世界觀,甚至同理對方的立場,僅僅是敬而遠之,也並非真正的「尊重」。
很享受每次翻閱《古蘭似海》的時刻,彷彿被溫柔圍攏,每讀了一小段,思考一會兒又一邊打盹,悠哉地跟著作者學習《古蘭經》之旅緩步前行。巧合的是,這樣隨興的閱讀節奏,很多時候書中的智慧都正巧回應當下的疑惑與反省。
在好奇伊斯蘭的女性角色時,讀到了第二部有關「家」的範疇。特別是第七章「被遺忘的九千名女人」。阿卡蘭在閱讀聖訓古典文本時不斷看到許多女性名子被當作權威專家,決定製作一本女性聖訓專家的傳記字典,原先想說只是數十人的小冊子,卻發現越找越多,展開了《女聖訓專家:伊斯蘭的女性學者》研究,十年後交出了一部長四十卷、含括九千名女學者的字典,否定了伊斯蘭知識局限於男人的成果,女人在關鍵歷史上如此顯著活躍。
在重新思考身分認同議題時,正好看到了第十二章「耶穌、瑪利亞和《古蘭經》」及第十三章「超越政治」中,關於信仰和身分的明辨。甚至看到近日埃及前總統穆爾西新聞的時候,在第十四章「法老和他的妻子」讀到相關的討論,阿卡蘭的女學生向其請教了「正義」的議題。
書中的最後一章讓我特別動容。特別是在「界線的跨越」一節,對於近日重省文化及文化交流等議題頗有啟發。
「界線的跨越是非常複雜的。」
「在特定文化、特定背景之中長大,我們的思維變得太固執,以至於無法產生不同的想法」
「認清全貌很不容易」
作者表示學習謝赫的信仰反而讓她能夠實踐自己的信仰。因為她相信「人因試圖理解他人而完整」。如果他們之中被任何一方的世界觀說服,反而會破壞這份特殊的友誼。因為了解歧異正是這份友誼更豐富且不尋常之處。這不但是她的價值觀,也是《古蘭經》倡導的,唯有透過差異性,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身為人的形狀和份量。也才能更認識自己及自身的世界觀,而我想在與異己交流時所抱持的敬重與謙卑之心更是不可或缺吧。
「眾人呀!我確已從一男一女創造你們,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在主看來,你們中最尊貴者,是你們中最敬畏者」
(四十九章:13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