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隨記 (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筆記與讀後感 The Well G

*戰爭與園藝——花園與戰爭狀態巧妙地對比,微小的女力守住優雅與禮數,與可怕的荒野相抗 Vita Sackville-West

作者將戰爭和園藝兩相對照,前者是攻擊或防守,後者則是照料與滋養土地,古代的人們認為兩者同等重要互為平衡。戰爭強大的破壞性導致了人性的破碎及精神的崩潰,如何重新拾回生活的希望?作者講述了自己祖父泰德的故事,泰德在191015歲時加入皇家海軍,1915年參與潛艇任務遭遇擱淺,並遭受土耳其砲擊,艦長及六名船員身亡,活下來的潛艇兵得在敵軍砲火下游過1-2公里到岸上,並且成為了土耳其的俘虜,緊接著面對的是骯髒、勞役、虐待等非人的待遇,三年半後他與一小群戰俘乘船逃亡,二十三天僅靠喝水過活,最後被蘇格蘭瑪格莉特號救起,泰德做了好幾年苦工和營養不良的生活,經過六千多公里的舟車勞頓,返回家時瀕臨死亡,要讓身體復原已非易事,讓心靈能復活又得花費更多時間了,在1919年泰德被診斷精神衰弱而從海軍退伍。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筆記與讀後感 The Well G

《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是本充滿知性閃光且讀起來十分療癒的書,書讀到一半時,生活變得更忙碌,外來的刺激以及敏感的內在,使得心隨之起伏波動,故而慢下了讀書的步調,直到這周六才的午後,翻閱最後的幾張書頁。不過想想在2024年尾讀完這本書,也算是送給自己一個挺不錯的禮物吧!

《你的心,就讓植物來療癒》的書名便揭示了整本書的核心,農耕、園藝是如何在重建人與自然關係,進而修復內心世界。書中援引心理學、神經學、文學以及包含作者家人在內的生命故事,娓娓道出大自然中神奇的綠色力量,這些故事讀起來生動有趣,記下幾處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如何文化書.jpg

再來是轉換至「公領域」的藝術發展局,有別於藝術中心的目標是使場地成功、藝術範疇做出成績及財政自負盈虧,困難之處不在於決策該做什麼,而是尋求資源。藝發局的困難點則恰巧是決策,因為這些使用公帑資助藝術的決定必須對全社會負責任,須全盤考量各界的聲音,但只要能使公帑用得其所,資源反倒不是最大問題。從藝發局的經驗,我們能參考香港的藝術補助政策,以及「香港藝術發展獎」、「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等不同的政策工具。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如何文化書.jpg

大約在生日後不久便讀完了《文化城市之路》,記得初讀此書內心感到有些激動,總覺得我們很需要這樣的聲音,若說社會普遍對藝術家的重視及認知不足,那文化/藝術行政的角色就更顯得沈默,這固然因為這幕後的角色本不若台前亮眼,但無論在公私部門文化/藝術行政發揮橋梁功能,串聯多樣的資源、整合不同的聲音、因勢利導,為文化建設、活絡藝文環境貢獻心力。也因為文化/藝術行政作為特殊的專業領域,且藝文專業範疇既廣且深,不但須具備品味、歷史觀,還須秉持開放心胸以因應時代趨勢,是故亟需相關的經驗傳承與交流。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如何文化3.jpg

今天特別開心能在週日的午後聽了場意義非凡的講座——茹國烈先生的《城市如何文化?》分享會,真心認為關心文化政策尤其是政策制定者能看這本書及聽一聽寶貴的文化經驗。當然,不限於文化工作者,若有能多不同領域的人能共同關心省思如何建構更好的文化環境,對整體社會發展肯定有莫大助益。更甚者,個人認為在AI時代浪潮下所掀起的社會質變,使得思考文化本質的議題更為迫切。

城市如何文化1.jpg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最近讀了傲慢與偏見的中文版,這是我高中最喜歡的外國小說,已經十幾年沒看這個故事,還是覺得很有趣。我很佩服作者的文筆,能創造機智且生動的對話,非常有趣。

即便沒有像現代常見愛情故事曲折的情節,像是生離死別或是時空穿越,只是單單描寫男女主角認知的誤會,讓我們看到人性弱點及優點如傲慢與偏見、正直與誠實,不但沒有說教的感覺,還創造了浪漫而動人的愛情故事,讓人百讀不厭。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鳳學.jpg

前一陣子讀完了《劉鳳學舞蹈全集第一卷》,覺得很有收穫,過往對中國讌樂舞幾乎無機會窺知其奧秘,透過閱讀此書,從舞蹈的角度去認識陌生的歷史,感到格外的珍貴,因此也想寫下讀書筆記,因為內容較多,分幾篇慢慢紀錄。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陳甘華《背叛觀護人,盼望一直在》+芭蕾課小感

很感謝今年上半年為了調養身體,突然起心動念報名了芭蕾課,這門課是目前所有課程中上起來最療癒的課了,每次下課都會覺得很放鬆,會有這樣的感覺,不是因為我回家都沒練習所以沒壓力,而是我喜歡老師帶領我們反覆做基礎的練習,不需要刻意記憶動作,似乎讓我在擺動僵硬的肢體時,更靜下心來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不僅如此,在課堂間偶有打開眼界的意外收穫。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的顧數.jpg

從去年斷斷續續讀恩斯特·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終於在兩個月前讀完了。
感覺就像是歷經一場橫跨上千年時空的藝術展,豐富且漫長。在這穿越時空的美術之旅中,比起匆忙瀏覽更適合隨著作者的導引,一邊按圖索驥,一邊認識各階段藝術家在創作與美感上的突破,欣賞著西方藝術的前世今生。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唐案.jpg

週日的午後參加了一場溫馨而愉快的新書見面會。《破唐案.裴氏手札》是雀頤/蔡小雀挑戰古代刑偵小說新作,我從小看戲便莫名對刑偵題材感興趣,所以得知喜歡的作者挑戰寫古風刑偵故事,不僅廣獲眾多網友好評,所以立即預購了實體書。記得剛打開書頁,便注意到作者在書頁上的簽名及親切的留言,讓讀者抱著會心一笑的心情,隨著策馬疾行的女主角踏進了唐代奇想世界。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歌仔戲.jpg

三、 廣播、唱片歌仔戲:據《台灣省通志.教育志》統計,1946年到1960年間,總計有超過三十家的公民營廣播電台成立,民間擁有收音機數量,至1960年成長超過一百萬台以上,在廣告商業考量下,擁有廣大民間基礎的歌仔戲,也成為電台遴選製播的對象。此時劇團有「銀華廣播歌劇團」、「天馬廣播歌劇團」、「汪思明廣播歌劇團」等,廣播歌仔戲尤其重視「唱腔」、「聲音表情」的技巧展現。一般皆以講綱式「做活戲」方式,讓演員靠腹內功夫編撰唱詞,「湊句」中還必須讓每段四句聯都漂亮押韻,並傳神模擬各種腳色的「聲口」。因為廣播歌仔戲的播送量極大,也刺激了編撰曲店與戲劇的創新,既演出《陳三五娘》、《孟姜女》、《什細記》、《三國演義》等古冊戲,也有內台流行的《里見八犬傳》、《望鄉之夜》等胡撇仔戲,或有自編劇本《康熙君造墓橋》、《吳三桂》、《鄭成功平台灣》等劇種。除了應用傳統曲調,也移植國台語流行歌曲或由樂師創作「新調」或「變調」。此時,唱片公司也競相投入市場,而後電視歌仔戲興起,才逐漸被取代。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歌仔戲.jpg

去年從圖書館借了《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2004),慢慢啃讀至今年過年連假才讀完,闔上書頁後,深感本書內涵豐富,想略略記下讀書心得,卻拖延至今。正恰好下週要去看歌仔戲演出,再稍稍複習一番。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日之舞.jpg

一直很喜歡讀歷史,春節連續假期分別讀了歌仔戲、臺灣舞蹈、西洋美術的歷史,覺得讀起藝術史別有一番尋寶的樂趣,非常有意思。這分屬於戲曲、舞蹈、美術三種不同的領域中,對我而言最陌生的是舞蹈,不僅因為沒有上過舞蹈史的課程外,而且相較青少年時期曾經沉迷畫畫及戲曲,舞蹈離自己的生活相對遙遠。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78841611_10217582271143440_5448884090606314786_n.jpg

前天收到了上週訂購的《臺灣美術兩百年》套書,本書研究團隊自2019年起探訪臺灣美術作品,計有四十五個公私立單位及藏家,超過五百件作品,成果展現於北師美術館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而本書則希望能透過介紹臺灣美術史的大眾讀物與公眾對話,書中選作以公立美術館藏品為主,呼應藝術史為大家共享記憶,如勾起讀者興趣,也能有機會到美術館親臨作品。本書介紹120幅作品、108位藝術家故事,且強調並不為任何藝術家或時代定義經典或名品,因為這個時代並不迷信任何權威。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4289489_10217083345350607_8244656857274138313_n.jpg

因工作機緣第一次參加Openbook好書獎,是很有意思的體驗。《Openbook閱讀誌》為成立於2017年的線上書評平台。前身為《中國時報》的書評版面【開卷周報】(成立於1988)。平台每週選介當週出版新書,而好書獎則從年度選書(約3000本) 經複審、決審選出「中文創作」、「翻譯書」、「少年圖書暨最佳童書」、「生活書」4類共計40本年度好書。

263873245_10217083343990573_3277844613554204224_n.jpg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60333363_10217060188131691_4152513159009286983_n.jpg

這本有關於崑曲教育家周雪雯老師的傳習錄紀錄了崑曲師承、校園生活、創作新編、教學理念以及回憶感懷。當我捧起書本,讓文字領我暫借周雪雯老師的眼來一窺崑曲迷人世界,真是令人享受的過程。數十年投身崑曲的經驗體察、教學心得,對後人而言是極為寶貴的文化資產,字裡行間亦能感受敦厚謙虛及善良溫暖。不僅是針對涉略戲曲之人、對於教育藝文感興趣的朋友,在看完此書後也能有所收穫。

讀書時,有好幾處讓我感到觸動的段落。像是引用了歌曲「小草」來比擬教育工作的心境:「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小草有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美德,它的精神、胸懷,它的境界是如此寬廣而坦蕩,小草何嘗去攀比?它不爭奪名利,也不炫耀自己,它不自卑也不棄能,始終平靜而歡快,把濃濃的綠意和清涼供給大家。」她表示無論幕前幕後,當演員或作老師,都是為傳播推廣崑曲而努力。這些話語彷彿一道暖流注入心底,我們總容易注視聚光燈下告處的人們,卻忽視了背後每一分的耕耘付出皆有著不容或缺的份量。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的中斷.jpg

第三部「海嘯過後」,將讀者目光帶到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這是1970年代開始使用「地震矩」(Earthquake Glossary) 規模以來,從未出現過達到九的地震。

這場因為蘇門答臘外海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撞擊波在沒有阻力的深海,以每小時八百公里的行進速度,沿著地震帶往北,七個小時內巨浪撞擊印度洋周邊的國家,舉凡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及非洲海岸。由於欠缺對海嘯的警覺性,許多人喪失了逃跑的寶貴時間。除了一位當時跟父母在普吉島度假的十歲英國女孩Tilly Smith,注意到了海灘上起了很多泡泡,警覺到是地理課學過的「海嘯」,警告眾人撤離,也才使得這處海灘成為普吉島海岸線上唯一沒有死傷的地點。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的中斷.jpg

這是本記錄地震後的餘生觀察誌,一打開書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一般世人對於重大災難多集中於發生災難當下的觸目驚心,鮮少關注災後援助重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對當地社會的影響、災民的創傷治癒等議題。《日常的中斷》深入採訪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震災)、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南亞大海嘯(印度洋大地震)。渺小人類的日常因大自然能量釋放截然中斷,「人們該如何修復日常,重新定錨人生座標?」。這本書紀錄了許多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也觀察到了政治社會脈絡下的癥結,種種細節堆疊,讓讀者得以稍稍向災害與受害者靠近一步,讓這些真實故事在自己的心中發酵。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與父親.png

原本只是出於對白崇禧將軍穆斯林的信仰感到好奇,所以選了《父親與民國》套書,想說先入門概覽生平。這套書收藏了600張白崇禧將軍的珍貴影像、報導剪影,白先勇根據他父親從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戰、內戰親身參與的重要歷史事件撰寫背後的故事。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assic.jfif

六年多前翻閱在辦公室的印刻文學雜誌128期,無意間讀到夏志清紀念專題,其中對於談論中國古典小說印象深刻。今年初突然內在一股衝動讓我去尋覓此書並買下當作給自己的新年禮物。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