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文化書.jpg

再來是轉換至「公領域」的藝術發展局,有別於藝術中心的目標是使場地成功、藝術範疇做出成績及財政自負盈虧,困難之處不在於決策該做什麼,而是尋求資源。藝發局的困難點則恰巧是決策,因為這些使用公帑資助藝術的決定必須對全社會負責任,須全盤考量各界的聲音,但只要能使公帑用得其所,資源反倒不是最大問題。從藝發局的經驗,我們能參考香港的藝術補助政策,以及「香港藝術發展獎」、「校園藝術大使計劃」、「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等不同的政策工具。

 

其中一個值得思索的議題,亦即補助資源不會無限擴增,而補助若沒有「到站下車」的機制,受資助的藝文團體名單會慢慢固定下來,致使新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必須尋求其他資源。讀到這裡頗有共鳴,因為台灣的文化政策補助佔了很大部分,而補助核心精神及目標為何?涉及資源如何分配?以及投注資源發揮何種效益?如何應時而變?都值得再細思及開放眾人共同討論。

城市如何文化書1.jpg

再來,書中有一大部分談及西九文化區的擘畫籌建,西九從最初1998年的「文娛藝術區」的概念,後續藝術界及公眾的爭議,到2006年政府宣佈「推倒重來」,改由政府成立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由立法會申請216億元撥款,興建文藝設施,未來營運由管理局自負盈虧。作者自2010年加入西九,參與策劃過三個場館即戲曲中心、自由空間及演藝綜合劇場,前兩者是從頭至尾參與,最後一個則是負責策畫至場地完成設計,開始動工為主。

城市如何文化書2.jpg

在西九相關的篇章中,最有意思的是看到文化場館如何平地而起,背後得須整合多少相互衝突的聲音,也必須顧及資源有限下進行取捨。其中最值得參考的是作者考察日本「座。高円寺」改良的劇場策畫流程圖。這個流程圖綜整了表演場館建設的時間軸中納入,設計企劃顧慮的面向,概略而言包含了願景/使命/目標、藝術定位、設計概要、設計師選擇、設計發展、建造、營運策略和落實策略、持份者接觸和暖場節目、試營運和開幕。其中我特別想記錄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部分,除了邀請業界人士專家擔任顧問,適時地以焦點小組、諮詢會及問卷與專家溝通,還有可以透過暖場節目與觀眾保持溝通,例如2019年戲曲中心正式開幕,但首個暖場節目「西九大戲棚」已於2012年開始,讓團隊與觀眾保持良好關係。

 

而汲取香港戲曲戲棚文化的西九戲曲中心的部分也是讓我讀得最動容的章節。不僅是西九大戲棚發揮創意還原傳統的創意,還有在對保留本土文化的珍惜之心, 讓逐漸凋零的鄉村、戲棚、戲班能以既傳統又現代的方式,重新聚攏人群,當中許多觀眾是未接觸過粵劇及戲棚文化的香港人。提供了傳統戲曲精緻化、高雅化之餘,另一條可參考的途徑。

 

再來就是戲曲中心「先加後減」的過程,何者減和者不減?都回歸到場館和新用途的思考,香港戲曲中心由譚秉榮建築事務所及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方案勝出,以「我們的都市舞台」為概念糅合了中西特色的設計,大型開放式中庭是戲曲中心亮點之一,空間的開放性讓民眾能以輕鬆自在的方式在感受戲曲文化的魅力。此外藝術公園和自由空間的經驗也有不少值得參考之處,尤其是所謂的「四環藝術策略」,簡言之便是文化空間的建成及營運,如何促進藝術活動的四大面向「創作」、「交流」、「觀眾拓展」、「公演」。這看似很基本的藝術機構要素,在實務上落實能充分協作並不容易,很容易流於部門之間各行其事,效果不彰。

 

這一段也是我頗有感觸之處,尤其身在基層很能感受在大組織專業分工下,只能安守本分處理碎片化的工作,很難跳出本位去思考不同部門分野如何互利互惠達成組織目標,更難從站在大局思考手邊工作對整體文化環境意義為何?但我真心覺得微觀和宏觀的文化的思維特別重要,且不是僅對文化政策的上位者所具備能力的要求,而是在這個體系的每一個人,甚至一般大眾所需要的,畢竟素質良好的公民方能產生優質的政府,也才是民主社會的活力與穩定的主因。

 

 最後,城市文化之路是進行式,前途仍有須多已知未知的挑戰,總有未能盡如人意之處,也相信檢討批評是進步的動能,但前人的努力奉獻仍值得給予尊敬與掌聲。就用讀完書的感受作結,莫忘初衷、開放心胸、懷抱希望、繼續前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