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一步尋思就會發現那其實是個動盪的時代,在故事的幾十年中經歷了革命、蘇聯農業集體化、都市重建、科技進步、強人殞落、政權交替。這些時代的交替轉換或張揚或隱微地個人生活的轉變中。也就是很有可能我們身處時代的浪尖上卻不見得有所感受,當回頭去省視時才發現變化之大。所以當下不也是「不平凡的時代中推進平凡的日常」嗎?從這個角來看,平凡和不凡界線似乎變得模糊了呢。
再進一步尋思就會發現那其實是個動盪的時代,在故事的幾十年中經歷了革命、蘇聯農業集體化、都市重建、科技進步、強人殞落、政權交替。這些時代的交替轉換或張揚或隱微地個人生活的轉變中。也就是很有可能我們身處時代的浪尖上卻不見得有所感受,當回頭去省視時才發現變化之大。所以當下不也是「不平凡的時代中推進平凡的日常」嗎?從這個角來看,平凡和不凡界線似乎變得模糊了呢。
從大西克禮的日本美學三部曲《物哀》、《幽玄》、《侘寂》,將《侘寂》擱在最後,原本以為從字面看來有種寂寥蕭索的意涵,感到生畏,沒想到讀起來後才發現飽含積極正面意義,又或說超越了消極與積極的意義,以更高的層次去凝視欣賞事物之美、生命之美。在心象與實體、虛與實的遊走探索中,跳脫直覺反應,體會深沉直通本質的美,與反璞歸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是台灣首度送野生小熊回山林的故事,2018年在花蓮南安瀑布步道發現一隻和熊媽媽分開的小黑熊妹妹,約3-4月大,身體虛弱。最後由林務局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收養訓練協助其回歸大自然。野訓團隊幫南安小黑熊成立臉書粉絲團,讓大眾能看見小熊成長訓練的過程,並且向社會大眾發起募資,短短40天就超過新台幣453萬元,還有小學生發起義賣將所得捐出,還有為了讓小熊能認識並習慣山林的野味蔬果,發起募野果計畫,民眾熱心響應,還不時追加贈送給工作人員加菜的好味。看到這些愛心的集結真的相當感動。
而小熊的故事也讓我們對台灣黑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伸出小小的熊掌折樹枝做窩的畫面,台灣黑熊是世界唯一會築巢的熊類,許多人工飼養的黑熊沒有此項技能,但小熊大概是從媽媽身上學習到的,看著牠躺在自己在樹上做的窩內伸展四肢,望向星空,好像有點孤單又有些自得其樂的模樣,真是又討喜又可愛。
「誰見過風? 教養在某種狀況下就會呈現在別人面前,這與誰想見到風,必須從觀察被風吹動的樹葉去推斷,是同一回事。」「教養」雖然難以具體描述衡量,卻是可以透過不斷省思探討,摸索其真面目。教養是個人的風格與氣質,值得從不同角度去推敲。十六年前,作者藉由教養的提問引發社會漣漪,激發大眾思考「教養」。
第2編講述批評的價值觀,主觀主義、客觀主義、相對主義各提出不同詮釋。概約而論,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認為「美存在於觀賞者的眼中」,只有你認為有價值時才有價值。客觀主義(Objectivism)認為美是獨立存在,不依附於其他因素,也不會因人而改變,所以美或價值是客觀而且絕對的,這派理論又被稱為絕對主義。
幾年前買到姚一葦《藝術批評》初版(1996年6月)的二手書,本書源自作者於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院授課內容,由三民書局委託王友輝做紀錄完成。本書深入淺出帶領讀者認識藝術評論、美學論述,即使不具備相關知識也能享受其中,很慶幸自己可以買到這本不因時間流逝而褪色的好書。
第一章 政治的必要
自197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以來,全世界民主國家數量大增。由於大規模社會轉變包含教育普及、資訊科技促使知識傳播、移動通訊成本低廉、生活更加富裕,致使政治制度變革。第三波民主化至1990年代晚期達到高峰,卻於二十一世紀頭十個年頭出現「民主倒退」。幾種令人憂心的政治景況浮現:第一,民選領袖以操縱選舉、關閉或收購獨立電視台媒體、嚴厲掃蕩反對運動來拆解民主建制。第二,權威政府轉型時卻困在「灰色地帶」,既不是完全的權威體制,也算不上民主。第三,政治制度未能提供人民要求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第四與經濟相關,全球現在資本主義創造高生產力與財富,卻未能找到方法避免劇烈波動,尤其是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學生時代曾經一度關注政治秩序議題,翻開文獻好像不如想像中多,當然更有可能是當時搜尋能力有限,不過一直覺得如要思考政治問題,終究免不了探究政治秩序,「什麼是國家?」、「國家如何形成?」、「什麼是好的國家?如何衡量?」、「國家是否必然?」等,這都涉及對政治權力運作以及政治秩序的理解。這些都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高談闊論政治現象並不罕見,根據個人的經驗、觀念、情感給予直覺性的下評斷也不困難,然而能深入而廣泛地研究,引發良性地討論就相當不容易,所以讀法蘭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時非常開心,在思索人類共通議題時,作者並不侷限於政治學專業,更是借鏡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各學術領域研究成果,使得本書知識含量豐富,即使學術研究發現推陳出新,但無畏辛勞及批評,勇於貫穿學科去嘗試回答人類重要疑惑,實在可敬。
在台北國際書展買了這本書,隨著廣東話課本一起帶來香港,但過了兩年卻一頁也沒翻開。想到當初買書就是看上它的輕薄,便從角落拾起,想說嘗試能否專注讀完。果然還是花了一點功夫才讀完,過程還不小心打起呵欠。其實這本書編非常好,將常用敬語的文法型態丁寧、尊敬、謙讓等羅列,依照生活各種情境設計範例與練習題,還附有書信的範例,能幫助加深對敬語的認識。只是對我而言,即使讀了幾本敬語的書,也特別感謝日本朋友耐心教導解說,要能真正應用敬語還是感到困難又困惑。
伊斯蘭在神學與哲學、政治思想的貢獻值得重視,在重讀有關「思想」的章節時,雖然對我而言大多數仍是相當陌生的人名與詞彙,其背後深厚的內涵僅停留在粗淺認知,但能概略認識伊斯蘭思想發展、神學與哲學之競合等過程頗有趣味,這些神學議題的相異詮釋、「智慧宮」、希臘哲學的影響、傳播至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知識交流及交互關係等,很訝異穆斯林思想家曾發展出自由意志的概念,而古蘭經是創造而來的見解甚至曾經付諸官方教令。這些神學家、哲學家吸納希臘哲學的內涵及方法,比想像中更活潑多元,少數知識分子的創見不一定成為在所處時代地域成為主流,但穆斯林思想家開拓出的智慧無疑為後世帶來跨越時空的影響,這也埋下好奇心的種子,為這個摘節摘錄筆記,希望未來有能有更深入認識伊斯蘭思想的機會。
知らず知らずのうちに、「銀河鉄道の夜」を読み終えてしまった。このような明るく深い銀河の旅に出って、悲しさが青白くすきとおった天の川に流されるような物語に、私は心癒されて感化された。
這陣子感到疲倦無力,心中沒來由升起傷感,特別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內心感到空蕩蕩的。因此開始讀從大學時代就很感興趣的《中庸》,也順道讀完《大學》,讀這類的書籍,總使人浮想聯翩,勾起許多好奇心與思索,透過深入淺出的導讀、註解、譯文及解析,再加上全文注音,使得古籍不再望之生畏,可以比較輕鬆地窩在沙發上任意開展思辨之旅。
此刻讀完《銀河鉄道の夜》,彷彿是冥冥之中的牽引,經歷這趟既明亮又深幽的銀河之旅,讓哀傷與迷惘隨閃耀藍白透亮的天河流瀉,從中獲得治癒與啟發。這是個兼具深度與美感的故事,討論生死、奉獻精神、內心的掙扎、無常的人生際遇、幸福,無論是作品的思想或是細緻的文筆都值得一再琢磨。
These weekend I was immersed in reading an intriguing book called “Memories of a Nonya” and here are some reflections on that work. Soon after opening this book, I was totally attracted to its touching stories. After finishing it, an uneasy feeling lingered in my heart.
The author, Queeny Chang, was the daughter of Tjiong A Fie, a prominent businessman and 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edan, Indonesia. She wrote about her youthful memories, including how her father started up a successful business in a foreign country. She also discusses her parents’ marriage and some family memories. Besides, she wrote many stories about her marriage with Lin Ben Yuan Family’s eldest son, Lim King Jin,.
この週末、本を読むことに浸っていて、素晴らしい本を読み終わった。以下、私の感想だ。
「ニョニャの思い出」を開けると、てんでに心を打つ物語に夢中になった。読み上げた後、まだ言い尽くせない。インドネシアの華僑実業家張鴻南(Tjong A Fie)の長女は父親の異国での起業、父母の結婚、家庭記憶などの若いころの思い出を書いた。また、作者と台湾の板橋林家の長子林景仁との結婚およびその後のさまざまなことも含める。
張福英在寫回憶錄時已經八十四歲,在距離自己父親離世又過了六十多年,中間經歷了丈夫經商失敗,夫婦四處旅行了五年,隨著公公到歐洲療養六年,終於用此形式實踐了從前的夢想。1931年回到中國,憑著語言能力獲得第一份工作,在王正廷領導的外交部當聯絡官三年,結識了漢學家戴文達 (J. J. L. Duyvendak),後返回協助家族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阻止日本人的入侵,調查拆毀自己父親及榕軒伯父建造的鐵路。人在台灣的林景仁去了滿州國擔任滿州國外交部歐美科科長,1940年因肺癌病逝新京(長春),張福英再也沒見過丈夫,也沒能參加喪禮。戰爭結束後因共產黨掌權,張福英回到了棉蘭,而林家隨著國民黨前往台灣。晚年面臨獨子離世,自己的母親活到了高壽九十三歲,遊遍各地返回印尼棉蘭,在寧靜安好之中書寫回憶。
一翻開書頁,我便完全沉迷在《娘惹回憶錄》動人的故事中,闔上書本時還感到意猶未盡,這本書是由印尼棉蘭富商張鴻南(字耀軒,人稱張阿輝Tjong A Fie),長女張福英所撰寫其年輕時期的回憶錄,從至親的視角描寫了父親在異鄉白手創業起家、父母結婚生子等青春時期的成長家庭記憶外,還有作者與板橋富商林爾嘉長子林景仁聯姻及婚後種種故事。
讀這本書時想試著用較快步調一氣呵成讀完,所以著重於作者想傳達的觀點,考古及歷史性的知識性次之。本書的結構大致如下:論述作者文明觀及現今人類社會所面臨問題、並將時間拉至數百萬年前環顧人類緣起、農業技術、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出現的各式文明興衰,並在最終章文明無可避免的衰亡,呼應了序章提出在整體性省視文明興衰後,藉此省思了日本文明之長短,並對面對現世人類發展問題提供的積極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