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時想試著用較快步調一氣呵成讀完,所以著重於作者想傳達的觀點,考古及歷史性的知識性次之。本書的結構大致如下:論述作者文明觀及現今人類社會所面臨問題、並將時間拉至數百萬年前環顧人類緣起、農業技術、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出現的各式文明興衰,並在最終章文明無可避免的衰亡,呼應了序章提出在整體性省視文明興衰後,藉此省思了日本文明之長短,並對面對現世人類發展問題提供的積極的啟示。
這本書確實開闊了自身的認知眼界,一方面是對文明文化的省察,另一方面也能比較系統性地認識世界上不同文明的起落興衰及其相異多樣的特質,須更開放性的視角理解其內涵,而非單一線性就特定標準來判定文明優劣,如農耕技術出現的遲早來論斷進步落後與否,忽視了不同環境條件生活的人群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以下稍稍紀錄書中讓我印象深刻之處:
一、 現代文明之不足
作者就過去從事古文明研究之經驗,反觀現代文明所欠缺的是「智慧的共享」,現代科技的發達在各領域不斷進步,卻缺乏超越這些系統,概觀性調和運作的智慧。此乃17世紀笛卡爾提倡還原主義(Reductionism),亦為現代科技之基石,強調拆解整體分解結構為根本要素,並再次建構整體。然而現代人不重視「整體」,儘管科技不斷進步創造亮眼成果,人類幸福卻未見得與之俱增,反而迷失了指標與人類該前進的方向。
在全球化及國際化尚未開展的時代,人們關注僅限於利害關係的範疇,視之為整體,雖然較為狹小,卻能掌握一定程度的整體性。而在全球化下演進,擴大的世界,讓人更難掌握其整體,因為看不清自身所屬世界的全貌,看不清自己的未來,內心產生難以言狀的不安。開發中國家尚能以開發國家作為眼前目標,而已開發國家中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可奉獻心力的未來而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作者認為透過審視過往文明,了解古人的思維與行動,以及如何在有限範圍中掌握整體,不失為掌握現在處境的方法。
二、 文明的多樣性
作者提出了生物多樣性及文明文化多樣性類比的質疑,因為生物的分類上具備某種程度的客觀性,而「文化」揉合了生活型式、自然適應等,難以有客觀的分類。近年來學界越發承認文明多樣性,並批判固有詮釋如「世界四大文明」太過狹義,而世界史對於文明的分類亦有「七大文明」、「九大文明」等。總歸而言,「多樣性」寄託了人類與生物存續的「期待」。
三、 文明與文化的差異
文明與文化的分水嶺其實難以明確區分定義,就作者為論述之便,將文化定義「人類為求適應特定地區及時代環境,所採取的方法與策略」。因此一旦周遭環境發生劇變,以往確立的文化也失去意義,也就是文化是偏保守的。另一方面文化可以透過翻新使之具備有應變的潛能。但由於文化已臻淬鍊的保守性,既是其魅力也是停滯發展的原因,因此人類長久以來透過異文化交流破除封閉性,也可以說異文化交流是延續自我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作者將「文明」則是人類透過文化適應環境之方法策略,所取得成果的階段。文化與文明都是處於特定環境與地區,當適應階段完成,邁向統合性擴張可能性階段時,就是文明誕生之時。
基於此進程,一旦文化崩毀,以文化為基柱的文明也會受到動搖,率先崩解的總是文化,所以文化與文明的崩解通常有時間落差。
四、 現代文明對過往認知時間縮小
拜現代交通及通訊科技發達所賜,活動空間大幅擴增,反而使對時間的認知大幅萎縮。作者以日本「家」意識縮小至父母一代,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沒有二代、三代以前的想法,隨著追思過去的次數減少,人們的時間軸相應縮短。
現代人重視同時代的牽絆大於過往的連結,更因為了在複雜現代社會生存,水平蔓延的各種牽絆焦頭爛額。若從過去人的眼光來看,現代人的生命僅是淺薄時間軸的剎那,很少在漫長悠遠的時間軸對事物產生共鳴或思考。作者藉此再次反思了自己國家人們時間感之欠缺。並表示時間性短暫的社會,對過去難有切實的想像,也會難以對未來產生感受及構想力。
五、 資本主義及美式標準的極限
全球化、人口、環境問題為探討現代文明的關鍵詞,而「弱肉強食」為全球化的本質,資本主義之盛行使已開發國家有經前遊戲的傾向,宛若只注意單一特性的喜馬拉雅的溫室植物,高大但在其他方面顯得脆弱。
六、 「植物型文明」與「舒暢的停滯」
李維史陀 (Lévi-Strauss) 將地球社會分為「熱社會」、「冷社會」,前者以歐美社會為例,社會透過跨越社會階級落差的動力引導社會邁進,而後者以日本社會為例,相較安穩,民眾累積的壓力由非日常性的慶典排解。作者以「激烈的社會」、「平穩的社會」區分,又可說「蓄積型社會」、「循環型社會」。「激烈、蓄積型的社會」,又可理解為「肉食性動物文明」為了超越落差往往競爭激烈,今日文明帶來繁榮,卻也有上述的負面作用。而作者想提倡另一種「草食性動物文明」,以平穩為訴求,這端看是否能接受「舒暢的停滯」,亦即以平穩安定取代求新求變擴張式的價值追求。
我很喜歡作者在終章建言的一段:人類在面臨現代各種問題,應儘量全面性理解各文明興亡,考察其全貌,透過多方面的觀察並整合有價值的事物,從中找尋啟發。而歷史學者的使命是在於將考古遺址上人類種種作為與現代人連接起來。實踐上述目標是緩慢而隱微的,卻是不容忽視的。
在讀完本書後,使我浮想聯翩,首先在習慣於現代高速、碎片化訊息的時代,確實容易讓人混亂迷茫之感,也深感建立整體式思惟之重性,不只是空間上宏觀與微觀之連結,更應帶入銜接古今及未來的時間感,這對個體或集體建立意義感及群體發展之互動整合上都有相當正面之作用。
其次,謹慎去理解文明文化的多樣性:近代受制於偏頗的文明史觀,認為採集、農耕、工業、先進工業社會公式化直線演變才是唯一,但歐洲東北部的狩獵採集文化、日本繩文文化、北美因紐特人文化、澳洲原住民文化等賦予新定位亦是當前課題。此外文明文化的區分本身有分類認知上未有定論,或許這也展現了某種多樣性吧。
隨著作者追逤到遠古人類的演化,各大洲古代文明興衰,才發現自己的歷史認知淺薄貧乏,不少推翻學校課本所學知識,也為曾出現過各種燦爛古代文明感到不可思議,特別是提及不同環境條件產生不同文明的氣質,如蘇美文明因應殘酷自然環境所以發展出理性主義,有別於日本柔和欣賞自然四季交織花鳥風月知情,蘇美文化明與近代歐洲文明頗多共鳴,蘇美人徹底探究事物的思考模式,也可說是還原主義原型。
蘇美文明《吉爾伽美什史詩》呈現地獄悲慘想像,尤其對歐洲人有影響。而古埃及人樂觀性質的復活生死觀,在其他區域也未曾出現,該觀念也孕育於尼羅河獨特之自然環境。
此外,中國除了過去強調的黃河文明,尚有橡樹林文化、長江文明、玉器的良渚文化等,讓人認識到中國文明多樣性的特質。以此書不甚厚重的篇幅而言,介紹那麼多文明訊息量確實有點多,並不是那樣容易消化,但也能幫助讀者能概覽現今學說重要的文明發現,建立系統性的認識。眾多文明的演變興衰,彷彿像是生命自有循環之理,多少讓人感嘆。而我們做為其中一份子,也只能盡自己微小之力,為現存珍貴的文化/文明注入延續的可能性。
讀完書後,才發現原來本書是21卷《世界興亡史》的第1卷,當初關注這套書是對《草原王權的誕生》這本書有點興趣,因為我對課本從缺的匈奴、草原民族很好奇,後來也沒認真找來看,經友人推薦才恍然想起。這套「來自日本的世界史」試圖提供不同於歐洲或中國中心的史觀。由於本書是日本人書寫,可說是帶有日本視角的論述,不時拿日本作為參照,特別是作者對日本「均質化社會」的反省,優勢是促成了社會的穩定性有利於近代化高效發展,但逐漸喪失其圓融性,遭遇多樣異質挑戰時的應變及應對力較弱,也壓抑了創造力。是故作者多樣性為維持生命強韌之必須。
不過除了日本之外,作為來自台灣的讀者,無論是對現代化或是日本本土的省思,即使情境不盡然完全相同,都值得放諸己身好好審查。我感到同作者所說多去觀察不同觀點,不但有助於開展其他文化的理解,也有助於反思自身文化,進而開啟認識他人與自我的旅程,如同前述透過異文化交流來延續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在勇於去講述世界文明、歷史,在恢弘悠遠的時空中梳理一套認知的座標,並藉之深刻自我檢討,值得借鏡學習。也認為本身匯聚外來多元文化的台灣,其本土題材上大多具有其他區域文化的連結因子,換言之,多去吸收涵化、詮釋外來文化也可以說是本土文化之滋養,這樣的流動性本身就是台灣文化的特質,與其侷限特定的要素,不如鼓勵找到或建立其相互連結的文化脈絡作為振興策略。
最後,我在讀此書時,也不禁會聯想到文化政策上的應用,從歷史學宏觀的見解,在實務上的應用與實踐為何?作者過去曾撰日本如何文化立國之書,曾出任文化廳長官(2013-2016年)並為2020奧運文化・教育委員会之委員長,若是對比其學說考察其政策作為應該也很有趣吧。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何謂文明?又何以滅亡? (圖片來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54593?sloc=main
新しい国づくりの理念、文化にこそ 橿原考古学研所長 青柳正規さん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MZO52082950S9A111C1960E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