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_20200616_231903.jpg

幾年前買到姚一葦《藝術批評》初版(19966月)的二手書,本書源自作者於文化大學、國立藝術學院授課內容,由三民書局委託王友輝做紀錄完成。本書深入淺出帶領讀者認識藝術評論、美學論述,即使不具備相關知識也能享受其中,很慶幸自己可以買到這本不因時間流逝而褪色的好書。

 

在讀姚一葦《藝術批評》時,很像踏上探索藝術欣賞與美學的旅程,我們看著前人如何抽絲剝繭思索曖昧難明的問題。諸如什麼是藝術?美是什麼?如何判斷美的價值?標準為何?綜觀不同的論述,作者也提供了個人的觀察與反思,使讀者在穿越種種風景後接續這場思考的旅程。

 

從希臘的藝術(Techne)與中國古代的六藝視之為技術,到亞里士多德賦予藝術「理性化狀態」或其後轉移至強調感性面向,雖皆具「人工製品」意涵,卻在近代發生觀念的挑戰,如杜象《噴泉》可否有替代物?John Cage4'33"》連

「做」的觀念也沒有了。

 

藝術的理解或許可以透過維根斯坦的「遊戲」理論與狄克的「公共機構」理論來解決上述定義問題。遊戲理論認為遊戲不能找出共有的特性,但卻有「卻有相互重疊與交叉的相似複雜網路」,可透過其類似性來判斷是否是遊戲。而藝術也與遊戲相似,只能找到家族的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然而作者認為遊戲和藝術的本質差異在於遊戲建立在「規則」而藝術卻是在「突破規則」,遊戲不會被質疑為「不是遊戲」,而藝術總面臨「藝術」與「非藝術」的劃分。而狄克則強調來自「藝術世界」授予某種身分與資格,使之成為藝術品。這種強調藝術品的「授予」而非「製作」,使得在藝術世界中「呈現」成為條件,狄克認為即使只有一人看見也能視做藝術品。但這樣看來幾乎萬物都是「藝術」了。

 

由於藝術批評建立在界定藝術範疇的基礎之上,藝術的界定卻複雜難明。總之目前只能提出,藝術品,站在欣賞者角度是「審美品」(an aesthetic object),無論在知性與感性上帶來些什麼,給人造成某些效果及產生反應。

 

批評涉及了價值判斷,即什麼是「好」的?藝術判斷的標準是美學(Aesthetics)所涉略的範疇。一般而言價值判斷可以分為經濟學、倫理學、美學三大類。引用哈特曼的「價值向度」學說美學屬於內涵屬性為不可計數的無限集合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不可外加上去計算數字的價值。

 

藝術批評是批評中最複雜、曖昧、困難的一種,在於要面對藝術品的「獨一無二性」,須透過分析發掘其獨特性。此外又涉及主觀感受與價值判斷,使得批評有兩個問題,一是從對象自身,二是自身(欣賞者)接受與否的問題。

 

藝術具有主觀與客觀二重性。在此基礎上批評家被當作是說服者,提出能說服他人的理由,也能幫助不會欣賞藝術的人能欣賞藝術。藝術的評估判斷並非固定不移的,也會隨時空成長變化。對批評者而言「經驗的評估」與「對象的評估」是缺一不可。這也牽涉到個人的價值觀,形成不同的批評態度及採取的批評方法。

 

*有關第2編「批評的價值觀」及1-2編感想待續…...

 

姚一葦學術網

http://yaoyiwei.tnua.edu.tw/play/index.html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