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5Cs Search for Meaning Kindle Edition.jpg

某個無眠的夜裡因為感到鬱悶而張著乾澀的眼翻起這本書,卻沒想到書中描述作者不可思議的親身經歷及對人類心理的真知灼見,帶給我深刻的啟發與力量。

 

書中的前半部描寫了Viktor Frankl在集中營的經歷,在這樣極端絕望刻苦的處境中,作者試著站在高點來讓自己跳脫每日繁瑣痛苦的循環,當作是心理觀察。領悟到精神力與信念對於人的生命有著極端重要的影響。其中幾個印象深刻的故事例如:

 

曾經有同在集中營的人偷偷跑來告訴作者夢到戰爭會在3月底結束,到時候他大家就能離開集中營,對此訊息深信不疑,但是根據3月初的廣播報導的情勢,戰爭結束是不可能的,而這個人從滿懷希望開始陷入絕望,身體開始衰敗最後在他認為解放的那一天離世。我看到這裡覺得頗為感慨,因為歷史上其實再過一個多月,戰爭就真的結束了。作者發現了在聖誕節後集中營的死亡率也比平時更高,然而實際外在並沒有遭受到更惡劣的對待,而是因為許多人期盼著能聖誕節能與家人團聚的落空。

 

因為許多人認為自己受苦的意義是為了活下去,當意識到存活無望時,就代表著所受的痛苦是沒有意義的,進而完全失去生存的動力。而作者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認為所遭受的痛苦是有意義的,而這樣的意義感支持著他活下去。這樣的視角還有另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隔日即將受死的猶太年輕女子,在孤絕的環境下她與外在的樹對話,視之為朋友,並自認為在集中營之前的人生備受寵愛不知疾苦,所以她遭受的痛苦不是無謂的。

 

集中營描述的景象是難以想像的,作者也觀察到了包含自己的各種心理反應,例如變得麻木冷淡、對文化的需求降低。但奇特的是對於政治及宗教的討論卻變得更熱烈,也會透過幽默來找到撫慰的力量。

 

無論是德國人或猶太人,都有善良光輝或極端邪惡的一面,理解到了善惡是貫穿在每個社會群體之中,而人是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意志的。

 

作者還觀察到,面對外在的肉體脅迫和精神原始的狀態可以加深精神靈性生活的深度,那些曾經能有較豐富智能生活的人會變得比較痛苦因為他們通常是處在比較纖細的狀態,但是這些傷害卻比較不會影響到他們內在的自我,因為他們能夠退回到自己內在的世界保持靈魂的自由。他藉由想像跟自己的妻子對話來保持自己內在精神生活的活躍,透過加深內在生活幫助被囚禁的人找到一個可以逃離空虛、自我精神匱乏的庇護所。

 

從集中營解放,不必然意味著痛苦的結束,因為倖存者還要面對親人離世、團聚破滅、孤獨的悲傷,包含作者也是如此,除了已經移民的妹妹,所有親人都未倖免於難。他在可以移民美國避難時,選擇留下來陪伴自己的雙親,進了集中營後歷經苦難後,仍繼續留在故鄉維也納,從事心理學事業,發展出意義治療(logotherapy)。

 

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書的後半部闡述Viktor Frankl心理學的理論,他戲稱心理分析是讓病人躺在沙發上講出不想講的話,而意義療法則是讓病人聽他不想聽的話。意義療法比較不強調回溯與內省,將重心放在病人的未來要去實踐的意義,藉此避免掉入負面的循環機制之中。意義療法要讓病人完全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讓他們選擇負責任的對象且必須負起責任來,所以這種療法並不是那麼受到歡迎,因為判斷的責任是不能交付給醫生的。

 

他認為意義的追尋才是生命的驅動力,相對於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強調人的本質是追求享樂(will to pleasure)、阿德勒強調人的本質是追求掌控與超越(will to power/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而心理健康在於人內在張力的程度,已經完成和尚未完成目標的張力以及作為誰應該成為誰之間的落差。

 

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普遍存於20 世紀,當人們缺乏生存價值的意義他們會被內在空虛的經驗綁架,因為一方面失去了部分的生物本能,也失去了支撐行為的傳統,導致集權主義與從眾主義進而填補了這種真空。現代人容易在憂鬱和空虛之中搖擺。

 

人不能去問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要意識到他才是被詢問的那個人。換言之,唯有透過自己的行動來回答生命對我們並且必須為此負起責任。

 

意義因人而異因時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使命要實踐,因此不能被取代。把自己的人生當作第二次來過活,這樣的觀點不但可以提升責任意識,還賦予能夠可以改變現在(即是未來的過去)的積極意義。這準則可以幫助人拓展生命的可能性。是以作者強調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只不過是自我超越的副產品。

 

意義療法中發現意義有幾種方法:創造性的工作或行為、經歷人事物、我們面對苦難的態度。第一個方式可以帶來成就感,而第二個方式需要再多加闡述,指的是經歷真善美、經驗自然與文化、透過愛來體驗他人的獨特性。

 

無條件的意義與無條件的價值並立,這保證了人不可抹滅的尊嚴,也就是生命保有了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潛在的意義,無關乎有用與否,而是基於他所了解的價值。現在的社會太過強調結果導向,以及這個人是否成功、快樂或是年輕。這忽略了尊嚴的價值與作用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差異。比如年長者擁有更多過去所發生的實在經歷以及他們曾經實現的潛力,他們所完成的意義以及他們所理解的價值,這是沒有人可以奪走的資產。

 

Viktor Frankl不斷強調,即使外在環境充滿限制,但我們仍保有選擇及行動的自由,也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且人必須對於實現自己的意義負責。自由與責任實為一體兩面。

 

作者體認到樂觀讓他確信對自己生命的富足,即使面對失去與悲傷的痛苦,他還是能夠積極地將挑戰轉化為勝利。加上心理神經免疫學 Psychoneuroimmunology 樂觀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研究的佐證,讓他鼓勵保有正向積極與樂觀態度對生命的益處。

 

除此,他不鼓勵刻意追求苦難,苦難也不盡然為意義之必須,而是認為而是即使在苦難之中意義仍有可能。作者是同意安樂死的,如果在身心無法恢復如同無法修復的機器,是沒有必要徒增痛苦。

 

透過超越個人主觀的快樂才能達到個人的意義,貢獻自己與愛人。雖然聽起來就像少數的聖人才會做的事情,雖然世界處在惡劣的狀態,但如果我們不盡己之力,一切只會更糟糕。「the world is in a bad state, but everything will become still worse unless each of us does his best.

 

最後,他是這樣回答自己的人生意義,在於「幫助他人尋找他們自己的意義。」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Kindle Edition 圖片來源

https://www.amazon.com/Mans-Search-Meaning-Viktor-Frankl-ebook/dp/B009U9S6FI

 

維克多‧法蘭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85%8B%E5%A4%9A%C2%B7%E5%BC%97%E5%85%B0%E5%85%8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