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求精舍為成立1960年頂尖的古玩文物收藏家的半封閉組織,秉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人莫尚於據德遊藝也。立身以德,養身以藝…。」(【明】佚名《骨董十三說》)等文人雅士慕古陶冶德行藝術之精神。上世紀以來與香港藝術館密切合作,並促進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
本次展出「聚道傳承 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分享了該組織多年來文物典藏,邀請觀眾優游於古人的德與藝。走上3樓中國文物廳及外銷藝術廳,流露幾分古典氛圍,收藏品類遍及陶瓷、書畫、青銅、玉器、漆竹木雕、家具、織品以至外銷藝術範疇等三百多件器物,讓人目不暇接。先是欣賞了陶瓷及古書畫拓本區,看到許多有趣的字畫。
高其佩(1660-1734)《遊魚圖》寥寥數筆勾勒魚兒游水生動的姿態,頗富禪趣。石濤(1642-1707)《荷花》描繪荷塘野趣,生氣勃勃。丁雲鵬(1547-1628)《觀音》與一般觀音的祥和不同,有幾分嫉惡厲色。明四家沈周(1427-1509)的《蓮塘浴鳧圖》鴨子浴遊於蓮荷間恬靜淡雅的光景,該畫原為滿清宮廷收藏,後由乾隆皇帝賜予寵臣彭元瑞。海派四傑虛谷(1824-1896)《劍魚》、《金魚》捕捉俯視下植物花葉與水中游魚相襯出清麗活潑之趣味。
紡織品展區皇家服飾精緻細麗的刺繡工藝讓人驚艷。很難得能這麼近距離欣賞,也因此更感受到追求極致的高妙手藝以及那華服所散發不怒而威的氣勢。如「醬色綢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紋吉服袍料」,用彩賽絨線和圓金線繡五條行龍,前後下擺裝飾寶海水將涯紋,通深隙飾十二章紋、彩雲飛蝠和篆體壽紋寓意江山永固、福壽無疆。醬色又名絳色,在清代奉為「福色」。而「金黃色雲蟒妝花紗黃子朝袍」朝袍為宮廷主要禮服形制,用於重大典禮與祭祀,通身飾有行蟒、團蟒、正蟒紋等,邊飾時青色雜寶四何如意雲紋織錦緞吉平金繡圓金線飾邊,所有紋飾以扁金線紋邊,極盡華麗。
外銷藝術及現代書畫區也是讓人流連的所在。吳冠中(1919-2010)《華山旭日圖》以大量曲折多變的線條,層疊構成磅礡氣勢,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他嘗試超脫傳統筆墨,拓展點和線表現方法,以創新的水墨節奏表現中國文化精神情感境界。而吳冠中《大漠圖》速寫與完成品的對照,前者飄逸後者厚重,各有不同意趣。張大千《花開十丈影參差》繪在日本製雙摺金屏風上,以大片潑墨渲染,皴擦青黛濃綠層次下,冒出粉色嫩荷,親眼見到不免被畫作的大氣華美所震撼。另一處分別並置吳冠中、 張大千、傅抱石及趙少昂《萬梅堂圖》,四位畫家為范甲先生的「萬梅堂」為主題創作贈與,能同時欣賞到該時代大師迥異的技法與風格,感受到傳統文人藝術情趣的當代詮釋。
透過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更認識了香港古玩文物收藏文化,也藉此機會概覽各種類型的古物珍品,收穫豐富。
2021.04.11
參考資料:導覽手冊
聚道傳承延續喜慶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專訪】
https://theculturist.hk/.../%E8%81%9A%E9%81%93%E5%82%B3.../
鑑藝藏珍●乾隆龍袍布料 極罕汝窰青釉
敏求精舍60年藏品賀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