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劍     

        剛看完揮劍烏江冷,劉鳳學老師的編舞和馬水龍的音樂,很是精彩! 這也是第一次看舞劇, 與平常看見的歌舞劇、戲曲、舞台劇很不相同,即便都有舞蹈,但是當舞成為主角擺脫了語言,用肢體訴說故事,原來可以那麼活潑,甚至超越了戲劇若干的限制,令人感到興奮! 揮劍烏江冷也和單純標題性的舞作不同,戲劇張力和情緒層疊又是另一種迷人!

      就舞蹈而言,至少有唐代樂舞、戲曲、現代舞等元素,流露著濃濃的古典,又不為之束縛。 想起初中時代第一次看劉鳳學老師的唐代重建樂舞蘇合香,今日也看到幾個相似的動作,看來古典的舞蹈,都吸收成創作新劇的材料了。我特別喜歡唐代樂舞的肢體,尤其是女舞者將身體挺立成S形,宛若張滿的弓,用手足拋畫出優雅的弧線,這是以內斂形體所舞出的娉婷,頓時才明白「婀娜多姿」在形容些甚麼? 任何動作畫面,都是幅美麗的圖像。

     此種重心下沉,畫圓的足部,令人想起日本的歌舞伎; 而上身拋袖,同樣以圓為主軸的舞動,不得不令人聯想戲曲的身段,難道說唐代的舞蹈的特色,下半身為日本舞蹈保存,上半身為傳統戲曲沿襲了嗎? 這大概是我個人的胡亂想像,不過可以看得出日本文化典藏不少唐代文化之美。

     儘管女舞者的肢體強調著矜持的美感,也可能肢體有些抽象,不如文字能彰顯明顯的意義,但戲劇張力並未損傷分毫,或許更甚?虞姬自刎那幕,明明沒有任何言語,卻不禁跟著心頭一顫,可能某些時候肢體的語言某些時刻更直白吧!

      相對地,男舞者的姿態則形成對比,顯的英挺,更直接的情緒宣洩,項羽、劉邦、張良、智者、丑角等,在舞台上閃耀各樣的個性與特質,即便主角應該是項羽,但私心喜歡張良和智者纏鬥的一段舞。特別是張良耍羽扇和酒醉的舞蹈,想想如果是在現實、電影、戲曲甚至幾乎百無禁忌的電玩,軍師的羽扇多是裝飾,頂多只能輕輕搧動,來表現深謀遠慮的城府,若一邊說台詞一邊戲耍旋轉羽扇,大概會覺得「這軍師也太輕浮了吧!」即肢體動作只能配合戲劇台詞的輔助。但是當舞蹈成為主調,羽扇變成為智慧的象徵,軍師不斷耍弄羽扇,反而更顯得足智多謀,還顯得風度瀟灑,頓時覺得竟然比三國舞雙以一擋千的孔明還帥氣,看得十分過癮。也許這就是舞劇「以舞作筆,以舞演戲」,為觀眾開拓獨特的美感經驗和誘出層出不窮的想像空間吧!

      戰爭場面上,把楚軍描述的規整而嚴謹,最終不敵漢軍的靈活多變,我也很喜歡這齣表演「武」的動作,只要寥寥幾人,便能塑造千軍之勢,不局限於戲曲武打身段的花俏,更有較少見的威嚴,跳越而突刺的動作,特別有張力,步伐穩健的氣魄,軍中的肅殺可見一斑,不知否也汲取自唐代樂舞的<皇帝破陣樂>?

    除此,揮劍烏江冷和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合作,在朱門夜宴中,百戲雜耍表演,不得不想起中國戲劇史看到的東漢百戲畫像石,雖然實際的表現項目很不一樣,但古代熱那的氣氛或許亦如是呢!

     揮劍烏江冷開演前,便覺得這真是製作龐大的表演阿! 除了新古典舞團和幕後團隊,還有nso 國家交響樂團、愛樂合唱團、戲曲學院學生、傑出的國樂演奏家,把這麼龐大性質各異的團隊結合在一起,以樂和舞訴說楚漢相爭,人生進退選擇的複雜劇情,不得不令人感到艱困異常哪!

      可以想像這是個磅礡的故事,無論從音樂、舞蹈、歷史而言,但是我喜歡導演的切入點,這段悲壯雄渾又蒼涼的史詩,不盡由英雄人才專屬,百姓的聲音並未缺席,最終在項羽面前喬裝的卑微的劉邦取得勝利而仰天長笑時,隨之而來的一幕是舞者拉著醒目鮮紅的布條、遍的屍體,以及失去親人、流離無措的百姓,特別是當舞者抱著年紀大約一周歲左右的小舞者走上台中央,立即成為今晚的亮點,小寶寶很乖,一點也沒有哭鬧,就是安靜地坐著...,隨之而來的是幾位小孩,背著弟妹舉步維艱的向前走著,儘管年紀小,每個動作卻飽含濃濃的情緒。

     「當上位者贏得個人的勝利時,誰能給為此受苦的百姓交代與答案? 」猜想,這可能是活到八十幾歲,親身走過戰爭年代的導演想問的吧?

 

圖片來源:

http://www.mask9.com/node/67045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