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月琴  

今天去北投溫泉博物館,參加最後一天的台灣月琴民謠祭。已經好幾年沒有踏入溫博館了,日治時期仿英式的建築,紅磚、木頭與白牆混合的色調,顯得既溫暖又清新,今天難得的假日和和煦天氣,不免更助長了人潮,但是館中條理分明的規劃,即便熱鬧也不感覺壅擠。

表演場地在二樓的榻榻米大廳,那些繪著各式圖案的月琴展示品絕不會溜出眼底,雖然我個人還是較喜愛描上花朵的月琴,但是看到將月琴與大番茄、荷包蛋、大猩猩等圖案結合在一起的作品時,也不免為藝術家的創意會心一笑。

日本澀谷和生[1]和車谷建太的【和三絃會】,是今天節目的主軸。開場前主持人的一番話令人十分動容。由民間自發性籌組的月琴民謠祭,一方面想推廣月琴這親切可愛的樂器,另方面更希望將這獨特文化的香火能延續。哪怕只是因為好奇偶然駐足,也許便挑起了聆賞的興味哪怕只是帶著天真的孩子,任他們四處亂跑,或許無意間已種下未來茁壯的種子。陳明章兒時常被阿公帶著去廟會,看布袋戲、南管、北管戲,年幼的他自然不覺得有甚麼意義,長大卻成為生命難以割捨的記憶,也肥沃了他日後創作的土壤。月琴強烈的庶民性格,或許曾有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事實上,月琴能俗能雅,充滿變化,陳明章許多在國際得獎的作品,皆奠基在台灣月琴和民謠的基礎上,這大概是他們不忍心看見珍貴的文化,隨著記憶黯淡而凋零。因此,這些人竭盡所能,為的就是邀請大眾也能分享這份美好。這大概也是遠從日本而來的客人想做的吧! 哪怕一點點也好,也想讓不了解三味線的台灣觀眾,品嘗別具風情的弦聲。

自己就是那個來嘗鮮的路人,以前只稍微在影片上瞥過三味線,從沒親眼看過這個樂器,感覺像是認識個新朋友。三味線的特色,似乎會用撥子撥弦的同時,也拍打琴面,很多時候是兩種聲音交織在一起。三味線的音色顆粒分明,很有特色,有時會覺得某些部分能找到其它樂器的影子,像是琵琶的珠落玉盤,或古琴走弦餘韻悠悠的滑音,又有自身無法取代的味道。乍聽它的聲音,馬上會嗅到濃濃的日本味,不過奇妙的是,在某個瞬間,有種身置唐朝的錯覺,很快又被隱沒,我不禁有些斥責自己太愛胡思亂想,沒想到後來介紹樂器時說,三弦來自中國,經琉球傳入日本,後發展成三味線(日本也稱三弦)。回去查資料,發現中國也有三弦,清代毛其齡說三弦起於秦時,並非胡樂,南管也有三弦,但是製作、彈奏、音色和日本三弦差異頗大。南管三弦為柄長腹圓的小三絃,音箱兩面以蟒皮包覆。三味線音箱四方形,包覆狗皮(傳統為毛皮),琴把為印度紅木,所以相當沉重,約有3.5公斤。撥子則玳瑁製成,為海龜甲背,十分珍稀。

        比較可惜的是沒有中文的介紹下,實在不明白今天到底演奏了哪些曲目,而這些音樂又是傳達什麼樣的涵義。只是聽到的所有歌曲都相當輕快,不知是否這樣快速撥弦便是三味弦音樂的特色,或是冰山一角? 前半場演奏的歌曲,情感奔放,頗有民風的活潑。後段演奏,節奏又急,音程又廣,大幅度走弦,胡亂猜測大約有不同的意境吧

        節目的尾聲,眾人鼓譟讓澀谷和生用改造成三條弦的月琴(月琴為兩弦),來彈三味線的曲子,月琴才逸出幾粒音符,心窩暖洋洋地,烘起嘴角的弧線。明明日本人彈日本曲,只不過換成月琴,卻台味十足,非常奧妙!而陳明章以三味線彈了一曲作為回禮。最後的高潮,還是陳明章和澀谷和生的「PK」,其實應該算是兩人的合奏, 但驚人的是以月琴跟上三味線彈奏的曲子。最後,陳明章以月琴邊跟邊吟著台灣的民謠,兩種相異文化的相會,卻撫出相投之路。也許這就是藝術變幻莫測的創造力和渺無邊際的包容力吧!

 

圖片來源:

http://www.taiwan.look.tw/Act.aspx?act_id=0000099135

(台灣月琴民謠協會)

補充小知識:

月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90%B4

津輕三味線

http://miyabi-taiwan.blogspot.tw/2012/03/151.html



[1] 來自日本本州島青森縣青森市的澀谷和生先生,於16歲師事津輕三味線第一把交椅山田千里大師,此後發揮其出眾之才華,於平成21990)年,參加「津輕三味線全國大賽」並榮獲大賽菁英組冠軍,亦創下連續3年奪冠之記錄。近幾年為培育後進,於青森市成立「和三弦會」。並帶領「和三弦會」連續4年於「津輕三味線全國大賽團體組」多次獲獎並受肯定。此外澀谷和生先生亦偕同山田老師及「和三弦會」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民族交流活動,以推廣並傳承津輕三味線的音樂文化傳統,希望藉由津輕三味線特殊的音樂力,讓津輕三味線獨奏風潮能大放異彩並受矚目。 (文建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