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麥可  

錯過了《很久沒敬我了你》,今年終於有幸可以現場欣賞角頭音樂的跨界旗艦計畫《拉麥可》。短短一百分鐘的戲,將電影、音樂、舞蹈和戲劇的元素加以組合,不但不覺得眼花撩亂,倒是覺得看到更豐富的內容,不禁感到能以幾百元的票價,就看到這麼豪華的表演,真是太划算了。

其實,《拉麥可》的故事很簡單。背景源自於台東都蘭阿美族,所採用的「創名制」,每五年青少年預備階層祖,要升為青年階層時,部落長老會根據當時的代表性的人事物給予級名,這個級名會跟隨同一級的成員至老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簡言之,透過不同的級名,便可看出不同的時代意義,例如41級代稱Lamintay(拉民代),指中華民國代替日本,又第53級代叫做Lacingsi(拉千禧),指時代進入2000年。

         故事發生在一群即將面臨「青年階層命名」的年輕人,他們打算說服長老能將他們所屬的階層叫「拉麥可」,以紀念他們心目中共同的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 但是麥可是外國人,老人家也不認識他,所以他們打算用自己的方式讓部落長老知道麥可的重要性,年輕人為首的舒米恩靈機一動,決定組個舞團參加舞蹈大賽,跳麥可傑克森的舞,若得到冠軍,就有可能說服長老將他們的級名命名為「拉麥可」。

正苦思如何學習麥可傑克森的舞時,正好碰到在台北跳街舞,卻挫敗回到部落的KacawKacaw一心想進入演藝圈,模仿M.J.闖進了台灣全國舞蹈準決賽,卻在最後經典的45度傾斜舞步摔倒在舞台。 只好騎著相依為命的野狼125回到台東武陵山上的老家。原本這群高中生的舞蹈老師是位美麗的女老師(黃莉飾),她希望學生能在大賽中表演傳統舞蹈,但是年輕學生的古靈精怪,想多跳些流行街舞,也使得女老師感到頭疼。 又因為女老師因為失足摔倒,不得不將學生託付給會跳舞的Kacaw,他們打算以自己的創意,在全國高中舞蹈大賽,驚艷四座。

拉麥可  

結局的重點不在於到底他們得獎與否,亦或被命名為拉麥可沒有,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既跳出阿美族的傳統歌舞,又向他們的偶像致敬。至少,全場歡騰不已,現場觀眾也成為了劇中的參與者,為他們歡呼。 今天的觀眾,可以說是至今看過國家劇院最熱情的,又熱情的如此有禮貌的了,真希望這熱情的禮儀可以推廣。

不知道挑選麥可為貫穿整戲劇的要素,是否借麥可特殊的身份和成就呢?身為黑人,卻能在白人主導的流行文化,爭取一席之地。 是否也暗示了弱勢文化藉由與強勢文化的合作,也許也能找到一絲扭轉的契機? 整齣劇的劇情很單純,但是卻拋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單單只是原住民想問的,更是台灣,甚至世界上各民族文化不斷追尋的。像是傳統和現代的連接和取捨,當傳統漸漸流失觀眾了,該怎麼辦? 為了爭取觀眾,而加以改造的傳統,還稱的上傳統嗎? 又或是在地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該怎麼辦? 部落價值觀和城市中價值觀的衝突該如何折衷? 太困難的問題了…,《拉麥可》便以音樂和舞蹈來回答這些問題。

原住民的音樂,本來是不那麼重視樂器的表現,更重視人聲唱和,也因此音樂的情感是如此真切純粹。但是,與西方的交響樂搭配在一起,卻也出人意料的合諧,更襯托原住民歌聲的悠揚,令人陶醉。當失意的Kacaw騎著機車回鄉時,背景響起熟悉的旋律,一直想不起歌名,翻了本子,原來是王宏恩的月光,被改成交響樂的版本,音樂悠揚彷彿一彎河靜靜流淌,心也默默的被這平靜的律動牽引著。果然,交響樂還是要聽現場,才能感受到最佳的音效。

劇中,學生向老師抱怨,不想要一直跳傳統舞,老師回說,那你們想跳什麼啦?學生就跳了舒米恩的會跳舞的年輕人有嗎[1]記得第一次看這個舞蹈時,覺得有點太活潑了,有些不太適應。 不過今天又在現場看了一遍,覺得挺可愛的,融合了阿美族的傳統舞蹈和流行舞蹈,編出了屬於年輕人的舞步。印象挺深刻的還有一段,背景音樂明明是傳統的歌曲,年輕人卻跳起麥可傑克森的舞,有種突兀但又趣味十足,對他們來說,有什麼不可以呢? 我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展現自己呀!

我很喜歡阿美族傳統服上綁的鈴鐺,據說是母親用來辨識孩子是否安好的訊號。當眾人都穿上族服,鈴鐺此起彼落輕脆的聲響,宛若盛夏夜中的蟲鳴喧囂,讓我不禁幻想,是否這就是星星流洩於夜河的聲音?這樣靈動歡暢?

除此,《拉麥可》中也透過電影,閃過了幾秒鐘原住民社經議題的片段,包含還我土地,拒絕BOT和保護傳統海洋領域的呼喊,底下的觀眾看到是,歡聲雷動,也許是可以把話大聲喊出來的痛快。不過,可能擔心破壞《拉麥可》偏向輕鬆於快的基調,還是快速帶到下一段快樂的歌舞表演。 然而,我光看到這幾幕,心裡覺得非常難受,忍不住想問︰「到底什麼事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的不了解和不關心,難道別人的傷害就和自己沒關係? 我想當事者,內心肯定是沈痛的,卻仍努力,放下傷痛,試著搭建和外界溝通聯繫的橋樑,也許藝術是合適的選擇吧? 掙脫思維的束縛,單用感官欣賞歌舞之美,頓時,心靈以被洗滌了。

也許,《拉麥可》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傳統和現代的掙扎,和外來文化衝擊的矛盾取捨。執行總導演,昊恩,說阿美族是他認為最有包容性、創意性、生活性的快樂民族,他們將各樣的元素無論是新的、舊的、外來的,都收歸己用,他們的祖先明白,「包容」是讓生命更豐饒的道理。

他也更加闡釋了對「包容」的理解。對上一代人,「包容」是可望生命的美好得以延續;但對現代人而言,「包容」難道只剩下:分出地位高低,上對下的憐憫之情嗎? 他說現代人就是太習慣活在誤解中,因為「瞭解」太費力氣了。他也用孔子的話來說明這個道理,「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雖然他不喜歡小人/君子這種二分法)。白話文是,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或許,他想表答的是,放下成見,打開心胸,和和氣氣地去看和自己不同的一面。

在《拉麥可》中,可以聽到許多阿美族的歌謠,這些音樂,就像是一道從傳統跨越到現代的光譜,各自佔據了特定時代的位置,也許有些偏向傳統,有些偏向現代多些,有西方的,也有漢族的部份,但是這道光卻屬於阿美族,閃耀著炫目的色彩。

這是不是《拉麥可》、阿美族、原住民要教我們的? 當我們受到外來的文化霸權席捲時,是要徹底千切斷自己文化的根,汲汲營營爭取決定權掌握在他人手上的工具?還是,要杜絕一切外在來往,還是漫無目的漂泊在世俗的漩渦?又或是能珍惜傳承不易的精華,汲取他人的文化,來強壯自己的根呢? 誰說最後奮力的一擊,無法扭轉乾坤呢? 也許那燦爛的花火,失去光芒時,被燃起的熱情正蠢蠢欲動著

 

參考資料:

《拉麥可》節目單

圖片來源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2c908136381f031401382dd4d71402aa?lang=zh

https://www.facebook.com/3kw2y/posts/521402807885474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