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有此機緣,十幾年後竟然能讓我在香港再次觀賞這齣戲。《如夢之夢》,對我個人而言也真似一場如夢之夢。半夜行出戲院,恍惚返家的途中,心中升起種種感觸,在劇場如戲中人物夢般悲歡離合的旅程告終,回望仍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看不清的如迷霧壟罩的前方,而後方曾通過的無論是椎心事狂喜,這些際遇也都似夢似幻,面對波瀾後的寧靜,突然有種想掉淚的衝動。「因緣」、「虛實」、「迷悟」等智慧,蘊含佛道思想的演出使人重新觀照生命智慧。
2005年還是學生的自己與母親一起經歷了這場七小時從白日到深夜有點瘋狂卻又精采的演出,即使對劇情內容的記憶已模糊不清,還記得飛奔趕末班捷運的情景,我還因為太緊張在匆忙換車時出醜跌了個大跤。與表演工作坊的緣分最初源自於父親,《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又一夜,他們說相聲》相聲系列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記憶,對當時政治社會現象荒謬的犀利嘲諷、大時代流離遷徙者的心聲、眷村回憶,又或是在當代脈絡賦予中國先秦哲學新生命等,到如今還能津津樂道經典段子,冥冥中種下了對相聲及表演藝術的興趣。其後回頭看了《台灣怪譚》、《暗戀桃花源》,就算透過DVD在電腦前看到十幾年前的演出,也深深被震撼。《台灣怪譚》中李立群與自己的「單口相聲」,精湛的演出,台上人物的神經質恰巧凸顯了將台灣亂象與隱隱不安的特質。從未見過如《暗戀桃花源》悲劇與喜劇交織、時空交錯,又滑稽又悲涼的戲劇,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唯一現場看過的表演工作坊演出大概只有《如夢之夢》,所以這齣戲更別具意義吧!
在西九自由空間的劇場,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更近,以更親密的視角參與這場探視如夢之旅:「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故事起於一位「五號病人」在臨終前講述自己的故事,從自己故事中接連引發故事中其他人的人生故事,突然失蹤的太太、巴黎偶遇從北京出逃的江紅、上海名妓顧香蘭、伯爵,情感糾葛的輪迴、橫跨文化時空、無常的際遇,穿梭在夢境與現實,回到起初。
戲中的象徵隱喻,點出值得思考的議題,也是許多人一生所求:「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愛?」又或是追求兩者背後對幸福快樂的理解是什麼?
個人身體與心理狀態、外在的環境因素,眼前看似的自由其實很可能出於另一種侷限,如顧香蘭作為伯爵夫人後的叛逆放縱,伯爵金錢與權力的影響力。
對我而言,存在本身就是一種侷限吧,有限的軀體負載著無垠的精神、獨特的個體卻有衝破孤立的本能,要調和本質的矛盾就已經不容易,何況面對各種外在失衡的衝擊與傷害。難以跳脫陷入相愛相殺的循環。記得對2005年版本印象最深的一幕戲是煎雞蛋輪迴,既是夢中反映潛意識的焦慮,也是清醒與夢境曖昧的界線。如果在第五顆雞蛋就繼續煎下去,是不是人生就此不同?像是平行時空,不同的選擇也引領進入不同的時空,也意味著面對各種束縛,仍有自由意志選擇讓自己有不斷超越苦難的可能性。過往情仇一筆勾銷,當該階段的衝突矛盾和解,幻化成一道為人生增色的風景。
在江紅離去時留下的信中,讓自己陷入長期的憂傷,因為憂傷也是種活下去的動力,她因為過去的創傷經驗將自己隔絕,但在遇到五號病人後,體悟到不如好好珍惜活在當下的剎那。就算人生不復相見,而那曾經的片刻在彼此生命駐足。
五號病人自己的故事中有著他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又成為他自己的故事,而故事說到最後說,在一旁聽故事的醫生及護士也成為他故事的一部分。我很喜歡這個意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不要輕看任何一個故事非凡的意義。這也暗示了看戲的我們其實也是《如夢之夢》故事中的一部分,這個故事也為我們自己的故事添上一筆。再短暫的邂逅,也是彼此故事交織創造的過程。
隨著年紀增長,越發感受到緣分的不可思議,這一年多來更是如此,重逢舊識、認識新友,不期然的相遇與別離,過往的回憶與新的機遇相繫。也迎接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第一次,包括這是第一次在西九自由空間看戲、第一次粵語話劇等。珍惜這難得緣分,期待這些體驗會如何在自己的故事中醞釀發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