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line_20190622_172546.jpg

週末前夕欣賞了有趣的的台港合創演出,觀眾與舞者的距離在賽馬會黑盒劇場空間更加親近。完全沒做任何功課不明究裡地踏進劇場,卻也在舞者或逗趣、或優美、或張揚的肢體中發現樂趣。此次演出是繼2018年 Departure 與嵬舞劇場首度合作,共編作品 《原點》並於台灣首演後,兩團再度精煉作品帶來香港呈現,讓香港和台灣同場異現,點線交錯交接不同目光。

 

今日演後藝人談的分享特別珍貴。這齣舞作是探究「溝通」的作品,在這看似通訊科技便捷的世代,人與人的距離是更近還是更遠? 社群媒體隨時隨地都可收發訊息,更輕易零碎的訊息雖然快速卻真的是有效的溝通嗎?

 

演出中許多雙人舞,像是在對話、拉扯、追尋,「進與退、合與分 ;只有從你的一端跨越到我的彼岸,形成軌跡看光和聲相遇的一瞬,我們回到原點,是迎接每個擦身而過,抑或切斷對流的可能?」。

編舞者分享創作想法也想將台港相似而又不同的觀點或特質並置對比。表示在相同與差異並存的環境下,社會風氣普遍求同,只有少數人求異,所以這樣的創作也想嘗試為雙邊不同的觀感、市場帶來不一樣的刺激。

 

而現場觀眾回饋之深刻也讓人印象深刻。有人拿起畫本繪下舞者演出的足跡,有人表示被某些片段觸動而落淚,也有人提問為什麼在有各自獨特性下又強調差異?呈現原本的自己不也已經是種差別了嗎?

 

編舞者回說他對自己及編創也沒有明確的定義,也因此看起來相當多變,來到香港的創作雖然和過去面貌有所差異,但也成為他的一部分,而在個人多元的面向中,在今日選擇了這個面向呈現給觀眾。許多香港觀眾在分享感受時都表露了對台灣特殊的情感,也在我心中激起波瀾。結束後稍微與台灣藝術家聊了一下,聊到拓展新觀眾的策略或有可以互相請益之處。

timeline_20190622_172545.jpg

巧合的是,近日與友人談天,激起許多有關於政治、國家乃至於個人的思考,同時也再次反省著自己工作的意義。被問起交流目的是什麼,當下直覺反應回說是為彼此發展找到新的機會。一方面是透過更多善意的互動降低隔閡產生的敵意促進對差異的理解與尊重,另方面從他方吸收新的養分,打開自身的視野與格局。我想不僅是在個人層次,在群體的層次也是相當重要的。

 

雖然人很容易因為比較落於在單元而狹隘的價值,並以此為激烈競逐的標的。而差異固然容易產生衝突,故總本能想尋求外在認同。或許存在本身就有其價值,所以這樣獨特性都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多元包容本身的有機性,也更較能因應劇烈變動外在環境。想起曾經不知道在哪本書看到某地不同族群信仰和諧共處的案例,主因是在於該社群經濟分工恰好形成互相依存的體系。我絕對不否認在資源有限、慾望及恐懼驅使、人性的劣根性種種因素下造成無情的現實,只是忍不住都會想是否還有創造其他可能的機會?所以交流的意義之一也在於此吧!為創造多樣性互惠共生尋覓起點。希望自己能在實踐及反思中,繼續讓自己的思考及處事更為細緻。

 

最後,我對於朋友表示應該要真心喜歡駐地的人事物並為當地著想的想法,深感認同。今日我又再次感受到香港對台灣的情誼,即便經歷這樣的友善時刻已經多得數不清了,還是每每讓人內心感動又感激。當發現台灣人表現對香港的關心及興趣時,也讓我不自覺地又興奮又感謝。無論是怎樣形式或大或小的交流,真心希望台灣對香港有所貢獻,也為更好的兩地祈福禱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