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AxNDA0MDMxNjI3Mzg=_1  

《哲學的起源》啟發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以生產方式決定歷史,柄谷行人則在馬克思的基礎上發展了四種交換模式來觀察社會變遷的樣態,這四種模式並不一定互相取代,也可共存,例如封建社會的賦役納貢,近代國家變形為兵役與課稅,或農業共同體轉變為想像共同體(國族 Nation)形成了「資本-國族-國家」的組合。似乎交換模式仍與生產方式有密切關係,但如同作者自述,嘗試用個體與個體的關係觀看整體的關係。首先釐清遊群社會(Band)並不屬於四種模式任一,因為生產無法積蓄,所以共同寄託(pool)的方式平等分配,屬於純粹贈與,並不屬於A的模式(強制性的互酬)中。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假設太古時代存有「原始共產制」是指氏族社會,但作者以交換模式綜觀,即便兩者的生產方式相同實際上應是遊居社會,所以馬克思與恩格斯僅用生產角度無法辨識其差異。遊居社會的群體制約微弱,婚姻關係也非永續,個人是自遊且平等的。然而,遊居社會定居後產生了互酬姓原理的氏族社會,為了社會凝聚而課以強制性的互惠義務,這時個人受到共同體的束縛,無法作為自由的個人存在。試著延伸此概念,在B (掠取再分配)模式個人須服從於軍事保護,而C(商品交換)下,個人則被捲入商品物化的迴圈,或可說在從某一方面的自由解放後,又犧牲了另一面的自由。

 

作者構想了第四種交換模式(D) 否定A強迫式互酬,在想像層次「互酬-相互扶助」的世界共和國。普遍宗教誕生於世界帝國形成(約西元前5-6世紀的亞洲),在交換模式B(掠取再分配)C(商品交換)之下,普遍宗教試圖實現交換模式D,但作者不認為一定需要藉由普遍宗教才能達成。概括之,他想追求的是真正的解放,近似回歸到遊居社會的自由平等狀態,但又非全面毀棄ABC文明的歷史倒退,而是想建構一種能整合前者的新社會模式,而這種模式可借鏡於愛奧尼亞的Isonomia

 

書中以社會和歷史的角度探究西方哲學的源頭,甚至為愛奧尼亞自然學派和雅典哲學翻案,其中對於政治哲學的討論又提出了自由-平等Isonomia(反支配)的概念,又特別舉出冰島和北美洲初期移民社會曾產生Isonomia為證,自由與平等並非互斥而能相生,尤其對反思當代民主政治,令人耳目一新,頗具參考價值。

 

或許覺得Isonomia(無支配)實在迷人,忍不住好好咀嚼究竟其實踐之可能。發現仍有兩個難題待解決。第一個核心問題是資源,Isonomia的關鍵條件便是建立在資源無限,或至少是豐沛的狀態下,書中也說原本不束縛於土地可自由移動愛奧尼亞諸城市,在可移動的地域皆占據後,社會便開始出現階級。當人意識到資源有限,受競爭本能的驅使,設法鞏固和掠取資源便是不令人訝異。

 

第二個難題是軍事,愛奧尼亞的滅亡主要受到鄰近帝國的入侵,愛奧尼亞是種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社會,卻不如雅典或斯巴達擁有較堅實的軍備。軍隊幾乎可說是最違反自由、平等的群體。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名的「平庸的邪惡(banality of evil)」所批判「思考的無能」盲目對權威的服從,將導致極端的邪惡,先莫說官僚之惡,軍隊本身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嗎?在軍隊中,必須消滅個體自我,讓人迅速服從上級命令,將人工具化成殺人的機器。若容許軍人思考,他們有可能上戰場作和尋常價值相違的嗜血戰鬥嗎?在軍隊接受的是另一套價值「保衛高於一切」(即便這保衛對其他人來說是入侵)。效率和自由、平等在某些時刻是有衝突的。困難的是,現況的人類似乎不能不沒有軍事守備,如赫拉克利強調戰鬥精神以維護自治確保Isonomia,但想問自由又平等的社會能同時容許既不自由又不平等同時存在嗎?又如何確保掌有實力者不破壞Isonomia呢?

 

        作者談遊居社會,使我聯想到了過去「自然狀態」的論辯。在霍布斯(Hobbes)眼中「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就是弱肉強食的戰爭狀態,為求自保,才透過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服從於特定權威。洛克(Locke)則認為自然狀態是自由平等的狀態,人人享有自然權利(天賦人權)和得執行自然法,因第三人仲裁解決自然狀態中的不便。盧梭( Rousseau)提出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uvage)受原始本能驅使,沒有過多的慾望,是理想化的狀態,但因所有權的出現而敗壞。也許政治哲學家在討論理想社會型態時,總會試圖回溯歷史作為論述佐證,但多少又帶有主觀的想像成分。奇妙的是,即便是不同的學派、地域、文化對於理想世界狀態出奇的相似不外乎自由的、平等的,只是大家選擇了不同的前進道路,當然是怎樣的自由和平等也參入的主觀的判斷。覺得這種相似性格外有趣。

 

        現今西方學術為圭臬的環境下,非常佩服作者能勇於創建自己綜觀世界的知識架構,而非僅僅依賴主流提供的理論或分析工具。即便並非完美無缺,像是他立基於馬克思宏觀的社會,雖帶入了個體交換的面向,但難免還是忽略微觀心理或人性的因素。不過,至少作者已拋出了值得讓人好好鑽研深私的思維架構,僅待更多有趣的論述填補吧?突發奇想,或許也有可能從軍事防衛的角度去看待人內社會的演進吧?若不考慮人類底層不安全感的問題,似乎Isonomia變為鏡花水月,實在可惜。

 

回歸正題,我覺得學術有趣的地方便是能夠無拘無束探索包羅萬象的世界,任誰都能發展自己獨一無二的視角,再透過辯論吟味(Elenchos),激盪多元的價值討論。並不是說不考慮實用性問題,也不是指將名家的知識累積盡數拋棄從頭來過,而是認為在探究知識上,先要從權威徹底解放,只有人人皆是自由平等才能創造更豐富的知識視野,或許在此點上,自己也有點Isonomia?

 

最後,柄谷行人《哲學的起源》是本令人振奮的書,閱讀的時總是坐立難安,總想好好地將腦海的千頭萬緒梳理一番。看似薄薄的一冊,卻能以獨有的社會歷史分析視角,深入淺出娓娓訴說哲學的故事。對我而言,最興奮的莫過於吸收新知的同時又顛覆舊有的,也許瓦解又重建的過程正引我持續領略思考奇妙的未知吧!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