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月舞蹈節目「新古典舞團:客風・漂鳥之歌」經過數個月的籌備,透過線上演出交流的方式與香港的大家分享。總覺得古蹟交融現代建築與綠化生態及文藝氣息濃郁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和這此的舞蹈節目傳統與當代文化的內涵不謀而合,在古色古香的麥禮賢劇場觀賞演出後,似乎有點明白為什麼會讓人有想掉淚的感受。

 

125435889_10215344834208915_4775251967844879974_n.jpg

《客風 漂鳥之歌》從客家文化出發,不只是呈現客家族群的遷移軌跡與精神,更是從宏觀的視角反思歷史,以該族群生命經驗與世界對話,向世人提問有關於「生」的議題:「何為生?」、「為何生?」、「如何生?」。對於在人口流動與異文化互動頻繁與複雜的當代社會,因為各種原因飄移、相會、碰撞乃至於尋求共生,又或是省思近似於「他者」概念的「客」,這齣舞劇都能帶給我們些許啟發與共鳴,也是那優美的舞蹈與開闊的格局所展現生生不息的力量,叫人格外觸動。

 

本次呈現了舞劇《客風 漂鳥之歌》四幕精華。第一幕「祭天」呈現了對天的祈求與生命的寄望,在巫覡宗教神祕而富有張力的舞動又或是規整莊重的佾舞中,都彰顯了聯繫天、地、人的靈性溝通。以古代戰旗為靈感的服裝,在柔軟的女性身體凸顯了柔中帶剛的韌性。

 

第二幕「出口」講述在歷史的洪流中無畏艱困的堅毅。繩索的意象鮮明,當舞者平行拉著粗繩步維艱的前行,讓我想起了縴夫,他是不是也在拉動著一艘看不見的大船呢?當繩索垂直而下,舞者攀爬而上舞出驚人的特技動作,背景是戰鼓號角的聲響,再次回應了開拓奮鬥的艱難與勇氣。

 

第三幕「客風」是呈現日常歡欣靜好的生活景象,勞動、採茶、歌舞、愛情等,能聽到耳熟能詳的客家旋律,也有經典的客家三腳戲元素。

 

第四幕「漂鳥」呈現了族群激烈的衝突、鬥爭下的犧牲,最後以「共生」來回應提問,當眾舞者緩步聚集共同前行的畫面,彷彿感受到大時代的巨流,無論古今都曾有類似的浪濤,無情席捲,無力反抗,但被沖散的人群因為對生命的信念又走在一起,思及此也不禁一陣觸動。

 

映後的對談也內容十足,無論是傳統舞蹈動作的現代化、客家文化的舞蹈化打開了對當代舞蹈、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眼界。觀眾還能藉此能更深入認識劉鳳學博士針對上半身較長的東方人肢體所開發的「C型身體」,有別於傳統民俗舞蹈的「S」型的靈巧可愛,更強調舞蹈身體的典雅,這也是新古典舞團的特色。而其流露雅正敦厚且深刻的人文氣質也正是其獨特迷人之處。

 

感謝劉鳳學老師、盧怡全藝術總監及新古典舞團夥伴朋友帶來美好的演出交流,也特別感謝CCDC行政總監黃國威流利國、英語專業的主持,讓對談增色許多,還記得9月初決定改採線上演出,欲尋覓適合的主持人,厚著臉皮打電話拜託Raymond,沒想到連活動日期都還沒說出口就馬上答應,這份親切真是讓人感動想哭。當然還要很謝謝惠純與韋岑從年初以來對於整個活動的用心付出。

 

這次觀眾也很多元,除了香港人與外國人,也有熱情的旅居香港的客家鄉親,也有香港老師帶學生來觀賞,看到大家開心的回饋也會被那喜悅感染呢!

125094379_10215344858729528_8235039898339008548_n.jpg

 

 

延伸閱讀及報導 《客風漂鳥之歌》 舞蹈呈現客家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2020/11/14/YC2011140003.htm

《客風_漂鳥之歌》把演出看到最後,然後你自己作出選擇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1028-kwang-hwa-2/

 表演場第25 專訪 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盧怡全

https://theartvenue.net/-the-art-venue-magazine/2020-11-05-issue-025

A dance of Hakka story https://www.thestandard.com.hk/section-news/section/5/224482/

A-dance-of-Hakka-story Neo-Classical Dance Company: The Drifting Fate of Hakka https://hkdancemagazine.com/whats-on/2020/11/14/neo-classical-dance-company-the-drifting-fate-of-hakka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