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家人興致匆匆拉著我進戲院看大稻埕》想回味古早的童年時光,能在過年團圓時刻又支持國片,當然是不能拒絕的美事。只是沒想到原本以為是部單純歡鬧賀歲片,在看完後不禁大大改觀,在笑鬧的氛圍背後,更感覺得出《大稻埕》背後的用心,讓觀眾能在輕鬆大笑的同時,體驗歷史風華,讓先人的足跡走進自己的生命。 

           「穿越」,讓不同的時代背景的人物相遇、顛覆歷史,不協調與衝突感往往創造戲劇效果,在穿越劇盛行的時代,這樣的主題似乎並非匠心獨具,但是對我而言,穿越回從前的臺灣卻是特別有意思,也許身為這片土地年輕的一代,對這裡有太多的熟悉又有更多的陌生吧?因為傳統戲曲,讓我有不少機會拜訪大稻埕,翻新後的老街、霞海城隍廟、大稻埕碼頭、大稻埕戲苑,這裡仍有賣著麵茶、麥芽糖的小販,也有貴得讓人卻步的文創咖啡廳,曾經某個晴朗夜晚,看著碼頭上悠閒的人群散步、遛狗,也或許坐在樹旁與土地公一起聽著街頭藝人的演唱,背景是橫跨淡水河的大橋,不時變換色彩,顯得有些迷幻,那樣自然和諧的光景叫人記憶猶新。不過,透過電影,才讓我發現原來這裡還有好多不知道的有趣故事。

      既然以穿越為主軸,顯然大稻埕》絕非嚴謹的歷史片,不合邏輯和史實之處也無從計較,反而有更多表現的彈性,既有真實的人事物諸如蔣渭水、鴉片政策、皇太子裕仁巡視台灣.等,也有虛構的角色和事件,像是替鄧雨賢編雨夜花、在臺灣總督官邸表演林強的<向前行>和蹩腳的劫獄等,電影似真似假的敘述,害得對不瞭解歷史的我,在看電影時得常常按捺那股想查明「歷史真相」的衝動。

      沒有過於著墨大家較為熟悉的政治史,大稻埕》重現的日治時期的生活片段,反而能讓觀眾看到不同於教科書的平面敘述。當我在電影中看到臺展三少年的膠彩畫時,興奮莫名,腦中跳入初識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記憶,讓我戀上膠彩畫細膩的韻味。色澤穠麗而層疊綿密,充分展現地方迎城隍爺喧騰的榮景-<南街殷振>是本電影的核心,沒想到它也像<清明上河圖>一樣「動」起來,既親切又可愛,更沒想到劇組將畫家的大稻埕「印象」加以重現,令人驚豔非常。至於個人非常喜愛的女畫家陳進,古典秀雅的仕女也活脫脫變成真人,矗立碼頭上的雕像<親情>,原來是母親餵養孩子的一幕。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是多面的,匯雜四方的人事物,更有不同族群,除了河洛人、客家人、日本人、也有從中國避難的人及外國人,電影努力展現了此地的異質特性。電影使歷史變得更立體而鮮活,導演提供觀眾一種有趣的方式,讓我們重拾與過去時光的連結。暗想若這部片能作為課餘教材肯定不錯吧!

          《大稻埕》演員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豬哥亮頗富個人風格的表演,讓整部片增色三分,處處充滿笑點,也能看見年輕演員賣力演出,雖然覺得日本人的角色略顯刻板,但就本片的性質而言,實無傷大雅。 很感謝導演與工作人員能用心地拍出這部好看的電影。看完《大稻埕》最大的收穫就是又多了知性又感性的觀光地圖,沿著電影的場景按圖索驥朝聖大稻埕的古今風華,探尋這片土地豐富的歷史。出發,向前行!

 

參考資料

電影大稻埕 場景

http://chiuyi800405.pixnet.net/blog/post/103164496-%E9%9B%BB%E5%BD%B1%E5%A4%A7%E7%A8%BB%E5%9F%95twa-tiu-tiann%E6%AD%B7%E5%8F%B2%E5%A0%B4%E6%99%AF%E3%80%81%E4%BA%8B%E4%BB%B6%E3%80%81%E4%BA%BA%E7%89%A9

蔣渭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6%B8%AD%E6%B0%B4

杜聰明介紹

http://incareer.ncue.edu.tw/display_story.php?story_no=1048606469&new=%C2%E5%BE%C7%A4%A7%A4%F7%A7%F9%C1o%A9%F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