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影可以影響人生,至少對我而言,魏德聖的電影或許不為過吧?用帶著浪漫色彩的眼,探掘臺灣土地曾發生的精彩故事,就算並非完美無缺,那努力帶給觀眾耳目一新又懷鄉思緒的感動,已成為自己生命難忘的部分。《KANO》講述了日治時期由日本人、臺灣人、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訓練下,帶領嘉農震撼甲子園充滿熱血的歷史。但我想這部電影或許稱為馬志翔導演的電影更加合適。即便仍延續魏導跨越族群藩籬和土地的精神,卻感到《KANO》的風格更加樸實堅毅,帶給觀眾另番臺灣電影的風味,也叫人回味再三。
《KANO》不僅娓娓道出這片土地被遺忘的棒球起源,更透過球隊將視角拉至嘉義及臺灣的歷史,使得本片的格局更寬廣,我們不只是看見一群單純好動的嘉農青年如何為夢想努力不懈,如何讓「不要只想著贏,只想著不能輸」堅持到底的精神深深震動大家,也能看見農民百姓的生活情景,想在這片土地安身立命,大自然有那麼嚴峻的一面,歷時十年嘉南大圳終於竣工,眼見淙淙清水流入田間溝渠,彷彿也能感受當時農民的驚喜。原來那樣的年代,是那樣活力而豐富,對臺灣古早光景的印象也變得更為立體。
回到棒球為核心題材的《KANO》,總覺得要拍運動題材的電影十分不容易,一方面每種運動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節奏與特質,另方面像棒球賽甚至花數小時屏息的高漲情緒,在電影往往僅是數分鐘的呈現,如何讓電影觀眾短時間體驗相同的情緒,真是一門功夫。在烘襯情緒方面,本片的配樂在此可說扮演關鍵角色,無論球場上層層相疊交響樂,緊張纏鬥、奮力拚搏,或美好時代祥和純樸的旋律,又或少年純真陽光的搖滾樂,讓觀眾能盡情隨著電影的節奏起伏。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運動題材的作品,不外乎強調練習的艱辛,比賽時的對峙拉鋸,最後是得來不易勝利的感動,最後者尤是整齣劇情的高潮。《KANO》卻未依循這樣的模式,反倒沒有過度著墨勝利,流血仍不退縮、同伴間的信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片段使人印象深刻,特別是比賽尾聲,勝負底定甚至分曉的一刻球員仍拚了命的意志,讓人呼吸一窒,動容不已,真正運動家的精神大概如是令人肅然起敬吧!也難怪會情不自禁大喊:「天下嘉農」四字呀!
在《KANO》中,嘉農隊大部分的演員都是素人,並且有棒球或運動的底子,增添了電影的真實感,若要透過演技讓觀眾能同電影一起呼吸,這樣的要求對這群新人顯得太過苛刻,反倒覺得仍流露一絲稚嫩的表演,更凸顯運動員內斂、含蓄、實在的特質,而引導全場觀眾的重大任務,不由分說地由扮演鐵血教練的永瀨正敏承擔,好的演員不用過多的表情,便能使觀眾感到滿滿的情緒,這就是自己對這個更加內斂角色的感覺吧!另外,女性角色儘管並非主要,卻為電影添上不可或缺的柔和色彩。
在看《KANO》前,不小心瞄見網路評論,大概只有「三小時不嫌長」略有同感外,卻絲毫未感受到「美化」、「情緒太滿」等評論,就前者而言,電影一開始先從二戰的氛圍倒敘1930年代嘉農的棒球故事,兩種年代:一個洋溢陽光色彩,另一個蒙上灰色調,如果還要在以棒球為主軸的故事,硬強加些什麼,到覺得又落入「醜化」的窠臼了。而就後者而言,親身看完電影後,相較於此類熱血電影的情感奔放,倒覺得它的情緒感情還比較收斂。果然電影還是親自去感受才是最真實的啊!
真的非常開心能見到臺灣可以拍出《KANO》這樣的電影。如果說獎項代表一種審美標準,堅信我們的電影獎項絕對有不斷擴展自身觸角的格局。深深相信無論是偉大的社會、國家、亦或是民族之所以偉大,在於它能夠兼容更多不同聲音的心胸,特別是那些微弱的、不願面對的…。這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電影中集合各族的「雞尾酒」不是再明白不過了嗎?
最後,想起《KANO》令人百聽不厭的主題曲「勇者的浪漫~風になって~」的作者曾說,這首曲的副標的概念指「選手跑得飛快,跑出了臺灣,來到甲子園,彷彿旋風一般」,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本身就像一股風,樸實宜人又強毅有力,卻也溫暖薰人,而這南風難道不是只能誕生於那片充滿生命力的土地嗎?
【KANO 電影主題曲】/ 勇者的浪漫
延伸閱讀:
嘉農背後的歷史故事(豐富)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0280/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嘉義農林棒球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8%89%E7%BE%A9%E8%BE%B2%E6%9E%97%E6%A3%92%E7%90%83%E9%9A%8A
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2756?loc=008_007
原來真實故事的教練還有許多有趣故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91%E8%97%A4%E5%85%B5%E5%A4%AA%E9%83%8E
【KANO 幕後直擊】勇者的浪漫~電影主題曲的誕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