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理論:1. 愛,人類生存問題的解答(第一部分:擺脫天生隔離狀態的方式)

首先,作者指出每個人來到世上所面臨的隔離感,及人類衝破此隔離的內在本能。人誕生之際變拋到不確定、不穩定、開放性的狀態中,於此只有兩件事是確定的,一為過去發生的事情,二為死亡。因為人類擁有理性,能察覺到自己、同胞,也察覺到自己是與他人分離的個體,更能察覺生命之短暫,他未得自己同意而生,又違反自己意願而死,並在大自然及社會力量面前感到無助,這一切令人感到被區隔的生存狀態如同無法忍受的監牢,如果他不能使自己脫離監牢,用某些方是與外在世界結合,終陷於精神錯亂。

        這種隔離感式焦慮不安的根源,隔離狀態即切斷外界聯繫,無法施展任何人性力量,因此處於隔離即處於無望的狀態。人之察覺他的隔離,又未以愛來重新結合—此乃羞怯的根源。同時是罪惡與焦慮不安的根源

回顧不同時代文化的人,總面臨同一問題:如何脫出隔離,達到結合?如何超越自己個人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尋求的方式則不盡相同,如動物崇拜、軍事征服、為人犧牲、或奢侈放縱、禁欲捨棄,也有強迫性的,如工作狂,也有創造性如藝術創造,又或對神的愛,這些答案刻劃了人類行走的歷史痕跡。

             在嬰兒時期,因為我的發展尚未明確,只要母親在身邊便不會感到隔離,隨著當而同的個體發展開來,便需要不同方式解脫隔離感。集體的人類亦有嬰兒期,此階段,人類感到與大自然為一體,人類把自己認同於動物,常見於崇拜動物圖騰、動物神祇等。但當人類越與自然世界分離,新的逃脫隔離也就越發強烈。

             其中一種方法,各式各樣的狂歡迷亂,有時出於自我催眠,有時借助藥物。在暫時性的亢奮狀態,外在世界消失,隔離感一同消失。如果儀式是大眾一同實施的,更加深了融合為一的感覺。狂歡迷亂後可以緩解隔離的痛苦一段時間,當焦慮不安造成的緊張狀態逐漸增強時,這種儀式又再次舉行。當此種儀式是被公共認可的就不會引其不安或罪惡感,但當社會拋棄了此種方式,個人採取酒醉和藥物就會感到罪惡,產生更嚴重的隔離感,因此被逼得以更大的頻率與濃度投像這種逃避的方式。狂歡具備三項特點,第一,強烈的,能佔據整個心靈肉體。第二,瞬間即過的。第三,有週期性的。       

             還有種結合是建立在與團體一致化,符合團體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信仰。原始社會因為團體較小,包含地是共享土地與血緣關係的人。但較大的團體則變成了市民或國民。他舉例一個羅馬人,即使貧窮也會自覺身為羅馬人而驕傲,因為他將羅馬帝國是為他的家庭、他的世界。在民族國家盛行的當代,這種方式仍十分普遍,但這種方式的結合式大幅地使個人的自我消失,如果我沒有那些語眾不同的情感與思想,我就能從孤獨的經驗解救。獨裁國家政體常使用威脅及恐怖方式達成此種一致化,民主國家則採用暗示與宣傳。

             其實此種個人自願的一致化其程度比被強迫更嚴重,我們活在個人主義式的幻覺中,以為自己的意見是純粹出於獨立意願。當商業廣告大肆宣傳如何與眾不同實,正顯示實際的社會生活幾乎沒有甚麼不同,因此多麼渴望「不同」。這與工業社會的平等發展有關,平等在神學意味著我們所有的人分享相同的人性/神性。平等是所有人是一體的,但我們每個人又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此觀念見之於猶太法典「拯救一個人的生命,如同拯救整個世界;那毀壞一個人的生命,就如同毀壞整個世界」,平等為個體發展的條件,也是啟蒙時代哲學的概念,康德清楚地闡述,每個人都僅是目的,絕非他人為達成某種目(無論其善惡)的的手段。然而,在現今社會平等意味著「相同」,而非「一體」。而這種相同是將個性抽離所剩餘的相同,如相同的職業、相同的娛樂,相同的情感與觀念。他認為男女平等已經變成消除不同,而不是使之成為平等的人。

            一致化的結合唯一的優點是永久性的,約莫孩提時期便會藉由社會化導入一致化的模式,不致於失去與群體的聯繫。但它的效果卻是平靜的,因為由社會常規牽引,不足以平息由隔離感所造成焦慮不安。也因此現代社會酗酒、藥物、成癮及自殺事件反應一致化的失敗。另一種緩解隔離焦慮的方法是透過僵化的工作與娛樂,使人如機械般運轉,忘記了作為人生命的喜怒哀樂,藉此忘記對愛的渴望與對空無隔離的憂懼。       

            第三種結合方式在於創造活動,無論是藝術家創造、木匠打造一張桌子又或農夫種植穀物,在創造者在創造中把自己與外在世界結合為一。由於創造生產性達成的結合並非人與人之間的結合,而狂歡式的結合是短暫的,而與社會一致化的結合是假的結合,雖然這些方式對於生存問題提供片面的解答,真正完滿的答案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結合,在於「愛」。這是對人與人融合的渴望,是人生命中最強而有力的掙扎,也是根本的熱情與動力。而此方面的失敗導致精神錯亂與毀滅包含自我及他人的毀滅,惟有愛人性得以存在。

            隔離狀態為人類內在深層的恐懼頗有見地,確實不少精神疾病與此有關,記得曾經看過憂鬱也是種心理自然機制,是種分離的焦慮,換句話說,也是種使人聯結的反應,不見得全然負面。從另一個角度想,此種孤獨隔離感到憂鬱,雖然也令人絕望痛苦,也是因為出於對生命的有感,這種強烈的感覺也許導致毀滅,也可能是正向建設成長的動力,也許不需刻意否定這種本能的憂慮,而能多一些珍惜對生命強烈的感覺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