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傳.jpg

週三的夜晚拉著哥哥一起去欣賞雲門舞集的《薪傳》,開演前先去了幼瀨明月料理亭,點了蔬菜比薩和茶葉蛋,海鹽檸檬鹹甜滋味很順口,喜歡飲料瓶中兩朵粉紅色小玫瑰載浮載沉的樣子。簡單輕巧的晚餐對我而言剛好,但哥哥就吃不飽加買了「仙人走獸雞蛋糕」,看著兩廳院建築元素化身成可吃的神獸蛋糕,還真是又應景又可愛,邊吃邊悠哉步行至戲劇廳。

薪傳4.jpg

開演前有約莫15分鐘的導聆,最近看的幾場演出導聆都有同步聽打,這可以讓聽眾更有效地吸收演講訊息,是很重要的友善服務

 

導聆的講者是平珩老師,她說不講太多演出相關的內容,而是提了自己和林懷民林老師的回憶,像是高中的時候看了《寒食》、《風景》,對現代舞開啟了不同想像,還有與林老師數十年合作的磨合,對於建立觀眾欣賞禮節的堅持、舞蹈教育的想法等。這些小故事聽起來很有趣,雖然看似與即將要演出的舞作沒有關聯,卻也因這些側寫的回憶點滴,讓我們一窺雲門舞集及臺灣舞蹈發展的足跡,這數十年接續前行的步伐,也頗呼應「薪傳」二字呢

薪傳2.jpg

《薪傳》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質樸且充滿生命力,流露著鮮明的民族色彩,舞蹈有許多戲曲的肢體動作、開場的悠悠的南管樂音、陳達唱出時代滄桑的吟唱、客家藍衫、舞獅等,即使我身處三樓,也能聞到每次走進廟宇淡淡的檀香味。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臺灣本土的元素並不會太過驚奇,但不禁想到這誕生於1978年從臺灣本土歷史與民間素材的現代舞作,對那個時代的觀眾激盪起什麼樣的浪花呢?是前衛、衝擊出對自己文化不同的想像嗎?近來閒來翻翻歷史,總感到父母的年輕時所經歷的,是充滿活力與叛逆精神的時代,或許是全球局勢的詭譎,又或許是衝破禁錮的蠢蠢欲動,走出戰爭及經濟逐漸豐足的臺灣社會不僅推進文化發展,也使衝破保守的動能得以孕育。而身處自由時代的我們,或是看似有更多選擇與差異的下一世代,雖說並不意謂著反叛精神消失,但確實與上一輩大不相同

 

覺得很有意思的是,第一次與《薪傳》相遇,給我一點「古典」的感覺,而這又對於習慣五光十色、獵奇取巧的當代觀眾而言一股清新的氣息。《薪傳》想要表達的主題很簡單直接,便是致敬先民跋山涉水努力讓生命延續的精神。呈現的方式也不繁複,無須炫目的聲光音效、也無須華美布景衣飾,舞作中有幾處沒有音樂伴奏,只有呼吸、呼喊、踏步的聲響,讓觀眾更貼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為其生命的韌性所震動。在這挑戰與機遇前途未卜的現今,曾經誕生於不大平靜年代的《薪傳》再次將人心聚攏在一起

薪傳5.jpg

隨著搏眼球的手段日新月異,反而越覺得回歸真實的簡單誠摯,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真心希望有更多機會能讓前人的作品,甚至並非只有「經典之作」還有那些實驗與探索,這不僅是對文化資產的珍視,也能因更了解前人的思路啟發後人持續深耕創新。之所以有此感慨,大概是因為讀美術史至少還能看看圖片,但翻閱舞蹈史時,僅從隻字片語實在難以感受真正的魅力。恰好又看到李彩娥重現石井漠舞蹈的資料,覺得很有意思。若能有機會一窺數十年前舞作,不僅是對於從事舞蹈的專業人士,對於大眾舞蹈欣賞與教育的普及推廣也十分重要

 

落幕後,我問哥哥覺得怎樣?哥哥回答大多看得懂。就算像我開演前什麼功課都沒做的素人,也不有艱澀隔閡之感,我們也能隨著陳達<思想起>的唱詞,去理解舞蹈故事的轉折。不過,我也覺得雲門的舞蹈似乎帶著某種親和的特質,有別於現代舞的刻板印象,好像相對容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即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這也是雲門舞集的魅力吧

 

1973年到2023年,走過的50年歲月的雲門舞集,426日的演出是雲門舞集第4059場演出,回想自己是高中首次看了雲門的演出,然後大學、留學時也有幸第一次在海外看到雲門的演出、然後出社會至今,其實自己並未追著雲門的演出跑,因為自己看演出大多隨緣興起,感謝成長的過程有這美麗的風景相伴

薪傳3.jpg

思想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7W2vJ1E0qE

手舞足

台灣舞蹈躍動百

https://ed.arte.gov.tw/....../2585_%E6%89%8B%E8%88%9E......

 

PS.如果可以看以前的舞作的話,不知道大家會想看什麼呢

我最近讀到的都想看~貪心&#128512;

林明德、蔡瑞月《幻夢

劉鳳學《十面埋伏》、唐樂舞重

王仁璐《白娘子

林懷民《寒食

七一舞展-鄭淑姬、黃麗薰、林秀偉、何惠楨、林懷民、游好彥、李小華、雷大鵬、林麗珍、許惠

林麗珍《不要忘記你的雨傘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