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牡丹亭》小感

 

從國中以來至今看表演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選擇觀賞的演出時,通常抱著隨緣的心,對於題材和形式沒有什麼設限,不過真心認為傳統戲曲應該納入每年看戲的選項中,每每看傳統戲曲,無論是什麼劇種、又無論是新創或經典,感受傳統戲曲獨有時代審美及韻味,所得到的趣味是其他娛樂形式難以取代的。

這次看了崑曲重逢《牡丹亭》,讓我想起了踏入欣賞戲曲繁花世界的原點,不免有些興奮。《牡丹亭》原著五十五齣,為了在三個多小時的舞台呈現故事精華,重逢《牡丹亭》解碼原作,以杜麗娘之夢(原著〈驚夢〉)及柳夢梅之夢(原著〈言懷〉),重構兩人互為因果、衝破生死的愛情。

 

雖然我個人還是偏好傳統線性的敘事多些,因為這樣從觀眾的視角而言更直覺好懂,也更能玩味更多角色心境轉折、外在環境矛盾以及情理之辯等種種細節,不過步調就會慢了許多,就像將連續劇改編成電影一般,兩者重心不同,這次重逢《牡丹亭》更將聚焦於「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保留〈言懷〉、〈玩真〉、〈魂遊〉、〈幽媾〉、〈冥誓〉、〈回生〉六折,並調動了部分篇章順序,融入〈驚夢〉、〈尋夢〉部分片段,既讓觀眾能欣賞到能「為愛而死」的經典折子戲,又能看到平常較少見到的「人鬼相戀」、「為愛而生」的篇章。

 

省略了原著以女方視角開場的鋪成,重逢《牡丹亭》從男主角柳夢梅寓於梅花庵,拾得女主角杜麗娘的畫像開始,柳夢梅在花園遊蕩時,似與三年前杜麗娘遊園身影交映,彷彿跨越時空的心靈感應。而後便接著柳夢梅愛上畫上美人的〈拾畫〉、〈叫畫〉,沒有誇飾的說,自己看了〈拾畫〉、〈叫畫〉不下數十次,每次還是覺得很有意思,一方面覺得很考驗演員功力,得一個人在台上對著一副畫又唱又跳那麼久,同時得牢牢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覺得若是這樣對畫上的人一見鍾情之事搬到現實,大多數人肯定嗤之以鼻,但就是這樣不合常理的情感,演得越癡情,反倒讓觀眾越覺得討喜可愛。

 

接著便是已至陰間的杜麗娘被查明陽壽未盡,返回陽間,以鬼魂之姿與柳夢梅夜間幽會,兩人私訂終身後,杜麗娘坦白身分,要求柳夢梅為其掘墳開棺,以上為上半場的內容。下半場從柳夢梅尋求道姑和陳夫子協助掘墳,但因為掘墳是死罪,另外兩人到最後一刻都嚇跑,只剩下柳夢梅一人,內心也在天人交戰,既害怕被殺頭,也害怕開棺後人未能復生該怎麼辦時,接著編導將原作中的〈驚夢〉安置在此處,雖然一開始看到掘墳一半,杜麗娘突然出現唱著「沒亂裏春情難遣」不免讓我感到有些跳躍,隨即便知道是想透過回憶起兩人互相鍾情的夢,來給男主角突破生死的勇氣,所以也算合情合理,讓杜麗娘最後復生,兩人終成眷屬的情感更加動人。

 

重逢《牡丹亭》用現代感的方式重新詮釋古典名著,舞台設計也在保留舞台寫意的風格上,加入許多現代感的元素,像是在清水混凝土色的背景,加上庭園樓閣形狀的物件做變化,我比較喜歡下半場的舞台,更簡約一些,有梅樹和演員的投影,加上一些燈光色調的變化挺有意思。服裝也很美,可能對照著灰白的背景,除了杜麗娘重返人間時身著淡雅的白色裙裝,大部分的服裝彩度都高了一些,像是把工筆畫繡在戲服上似的,頗為別致。

 

幾處比較可惜的地方是,演員的表現已經很好,在某些地方舞台和服飾卻搶了演員風采,一是〈遊園〉改成女主角邊唱,男主角偶爾應和,本來就少了幾分原作能讓觀眾隨少女游園,觸景生情的味道,兩人又身穿粉紅色帶有大片紅色金魚的花紋,那金魚太過可愛就像要游出衣服外,頓時覺得目光有些分心。

 

另一處更明顯的是〈魂遊〉返回陽間途中的杜麗娘,背景是一片片鏡子,然後一條長型紅色燈條,投射閃電形狀的紅色條紋,有種太過現代的違和感,原本想說服自己是身置異世界的意思吧,這時紅色燈條卻開始上下移動,不知道是壞掉還是故意的,任女主角演得認真,注意力還是被拉走,連旁邊的觀眾都問起那是什麼。

 

整體來說重逢《牡丹亭》是好看且用心的戲,對我而言有意思的地方,除了〈拾畫〉、〈叫畫〉以外,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詳的〈驚夢〉、〈尋夢〉的折子戲,反而是讓我有機會更注意到相較陌生〈魂遊〉、〈幽媾〉、〈冥誓〉、〈回生〉等篇章的亮點,張軍與單雯的演繹可圈可點,男女主角的情癡、情趣,時而逗得大家歡笑,時而讓人感動靜默,在一個周末的晚上體驗了別樣風情的《牡丹亭》,在那至情至性的唯美世界中,感受崑曲藝術的細緻與優雅。

重逢《牡丹亭》小感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