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曲創作 Demo樣帶
- 決定歌的方向(如快板、風格)後邀歌,一張專輯10首歌通常會從200首歌裡選10首,從定位和歌好聽優美與否。
- 旋律和文字為一首歌賣座與否的關鍵。
- 不一定會用樂器也可用哼唱方式。
二、填詞
- 臺灣一般是先有曲才有詞。
- 填詞難度更甚於寫詞,幫歌手做定位,詞的口吻、角度和歌手特質息息相關。
三、定key+練唱
一、詞曲創作 Demo樣帶
二、填詞
三、定key+練唱
2015年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音樂節目都蘭X 沖繩《海島風光》大約是延伸自「2014 海邊的孩子演唱會」及「2014阿米斯之夜」,以古巴騷莎新編沖繩民謠的樂團Kachinba 4與對阿美族傳統滿懷情意與創意的都蘭青年Suming,不同族群文化的相遇激盪,這場音樂會充滿濃濃的海洋風情,不僅僅只是歡快的拉丁節奏,讓觀眾彷彿甩開塵囂,在晴空下腳踩細軟白沙,悠閒地啜飲色彩艷麗的新鮮果汁,更展現海洋包容流動的特質,無論是太平洋或加勒比海,都不禁為海洋文化「遷移-生根-開散」那不斷融會萌發的生命力讚嘆。今天,拉丁、阿美族、沖繩再以音樂唱和出朝氣勃勃海島風光。
《海島風光》以阿美族原住民音樂為軸,貫穿三種不同脈絡的音樂文化,令人感到驚奇又驚喜。母語創新歌曲佔了大多數如<Johnsuming(約翰淑敏)>、<kayoing(美少女)>、<Tangfur(鈴鐺)>、<我愛你>、<shingo>、<我們的約定>、<風>,Kachinba改編沖繩民謠的歌曲有<安里屋ユンタ>[1]、<赤田首里殿內>[2]、<月の光>、<花ぬ風車>。阿美族傳統歌謠的部分有祈雨祭、祭祖儀式、老人進殿曲、青蛙合唱、作客。改編傳統阿美族歌謠的有<歡樂飲酒歌>、<娜魯灣>。唯一的一首中文歌是<拉千禧>。很喜歡開場<約翰淑敏>及<美少女>,原住民風的拉丁熱力,充滿歡樂的感染力;拉丁版的歡樂飲酒歌唱出不同郭英男(Difang Tuwana)[3]年輕趣味,也很喜歡<我們的約定>輕快順耳,即便不懂歌詞也可以感受對故鄉的深情。作為客人的Kachinba相較下更加熱情,帶動聽眾一起以手跳舞唱和,氣氛更加熱鬧,他們帶來的歌曲,更是顛覆對婉轉飄裊的既定印象。下半場從由都蘭部落歌手演唱傳統阿美族傳統音樂開始,一窺原本的面貌,總覺得原住民音樂,既純粹又深邃美得令人有想掉淚得衝動,或許是種直指人心的魅力吧!
最近聽 MJ的音樂,才發現以前怎麼錯過那麼有才華的人?小時候的印象都是其他人的搞笑模仿,開始認真聽了些著名的作品,覺得真的很不錯,從MJ的音樂和表演能欣賞出很多有趣的元素,聽出很多有趣的元素,充分結合傳統與創新形成獨幟風格,流行音樂之王果然非浪得虛名,這除了他本人出色還有背後堅強的團隊,以及美國鮮明的資本主義社會,造就看似無限機會的造夢舞台,卻也無比殘酷。另外模糊電影和音樂影片界線,最具代表性的Thriller(點擊率已經接近2億),也成為流行音樂文化重要的分水嶺。
出於好奇而去找影響他音樂的流派,像是靈魂樂(約50年代)、藍調RB(約50年代)、搖滾(約40-50年代)、Funk(約60年代)、嘻哈(約70年代)、New Jack Swing(約80年代),這些流派也並非界限分明,許多是互相融合創新,更往上找又有Jazz(約20世紀初期)、福音音樂(可追至17世紀黑人口述傳統,19世紀出現Gospel Song一詞),再往上爬梳應該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大體上這些流派是對現今流行音樂影響較深者。
周華健X張大春的<江湖> 大約脫胎於與當代搖滾京劇《水滸108》,當時很喜歡這首歌(潯陽客夢),隔年後還記下對這場戲的印象:
想起那輕柔的鋼琴與蕭聲,和緩優美的旋律,唱著如詩如畫的詞,印象最深刻還是吳興國隨著音樂的一段舞,飄揚的黑色彩帶,寫下宋江複雜的心緒,搭配水墨的多媒體效果,更襯托了虛實交映的氣氛,不斷穿梭在現實、回憶、夢境中,美的令人沉醉。 2012.3筆
小時候喜歡國樂,究竟是受古裝劇影響,還是絲竹本身雅韻情味吸引,也曾在國樂社蜻蜓點水湊個熱鬧,雖說最後是空手而返,一路上邂逅、迷戀形形色色的樂種,但國樂雅致的獨特魅力總不時幽幽引逗心弦。今年特別有幸聽了幾場國樂音樂會,因翡翠計畫契機,應小巨人絲竹樂團邀請新加坡的鼎藝團來臺演出的《鼎藝新聲》音樂會,在傳統文化的底蘊上享受另一番既異國又家鄉、既熟悉又陌生的的音樂情趣。
第一首是以形容「火」《炎之舞》(趙俊毅曲)的曲子,作品嘗試以綿綿不絕的「持續音型」(ostinato)為底,靈動的音符跳躍,頗有燃燒火焰隨風共舞的動感,在反覆的主題下,似乎從開始的小火苗,蔓延火勢越發猛烈上升,又漸漸趨於零星平靜,生動呈現了火的各種樣貌,曲風很有現代音樂的味道。
最近玩三國無雙,又重溫年少三國記憶,不論他人對三國演義評價如何,這本書或是三國的歷史對給了我奇妙的緣分。多年後重溫歷史,又有不同的體會。 回到這個遊戲,想到當初第一次接觸時三國無雙系列時,笑得要死,哪有君主衝鋒陷陣,或是軍師打赤壁之戰時還可以游泳到敵營啦~
不過現在早就習慣日本以一敵千的創意了,突然有感慨,因為是日本人轉化中華故事的題材,或許觀眾並不會對考據細節太過嚴格要求?也所以遊戲角色的奇裝異服或人物設定不感到太奇怪?但是對於歷史、戰爭或演義的考究可以看得出頗下一番功夫。 講究精準和邏輯和品質與精緻密不可分,有時也成為侷限創意發揮的包袱。
自己對南管認識不深,但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南管特殊的雅韻,南管戲精緻的做科也令人印象深刻,而今天能臨聽江之翠《望明月》南管音樂會真是難得的體驗。根據介紹,南管音樂源自民間古調歌謠,因樂風雅致演進為宮廷雅樂,因晉代五胡亂華,王室南渡,仕族隨遷入閩,使音樂重回民間。
樂器分為上四管(洞簫、二弦、三弦、琵琶)和下四管(響盞、雙鐘、叫鑼、四塊),由於絲竹為主要構成,因而南管的音樂乍聽覺得柔和委婉,宛若汩汩清泉,歌者手持拍板,擊出清脆的聲響穩定節奏,拖曳泉州話鏗鏘的聲線,悠揚出獨特韻味,原本煩躁的心,頓時都被滌淨了。
今天去北投溫泉博物館,參加最後一天的台灣月琴民謠祭。已經好幾年沒有踏入溫博館了,日治時期仿英式的建築,紅磚、木頭與白牆混合的色調,顯得既溫暖又清新,今天難得的假日和和煦天氣,不免更助長了人潮,但是館中條理分明的規劃,即便熱鬧也不感覺壅擠。
表演場地在二樓的榻榻米大廳,那些繪著各式圖案的月琴展示品絕不會溜出眼底,雖然我個人還是較喜愛描上花朵的月琴,但是看到將月琴與大番茄、荷包蛋、大猩猩等圖案結合在一起的作品時,也不免為藝術家的創意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