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惠帝  

近來,晉惠帝儼然成為欠缺同理心的代名詞。有人用來責備年輕一代不知窮人之苦,也有人用來指責政治人物缺乏惻隱之心。但與其以晉惠帝」斥責他人的「離譜」,我大概會更關注同理心如何養成吧? 

翻開字典,同理心指設身處地,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歷程」。或許,同理心與本性相關,敏感愛幻想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開發,但我相信同理心更需要後天養成。當看到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麋?」[1]太沒同理心時,我也不得不檢討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呢?我是否也忘記去了解什麼樣的環境侷限了他的視野? 

環境造就思維。從優渥環境長大,從未餓過肚子,從未和人爭過東西,從沒有感受缺乏的孩子不了解什麼是貧窮,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如同聰明的天才可以理解一學再學卻原地踏步的挫折嗎?靠努力成功的人,能體會不是所有的失敗者都是因為不努力嗎?有夢想的人,能體諒無法擁有夢想的無奈嗎?堅強的人能知曉懦弱者的爭扎嗎? 

又如吸毒、自殺、酗酒,這個乍聽就令人皺眉的行為,卻更想問,在喧囂的謾罵下,能不能先傾聽他們做此選擇的理由,是不是對他們而言,人生已經沒有其他出路,只好沉溺在短暫虛幻的痛快尋一絲安慰?又或是一了百了的結束? 當不在此般絕境的我們想要幫助他們,是不是能多思量些如何給他們另外的選擇?激烈地否定又是否更鼓勵他們回到原本的選擇呢?

我想,同理心並非僅指對窮人、弱勢的同情,更是非主流的關懷,甚至是去了解和你不一樣的人、事、物。或許可以說,沒有人天生就有同理心,因為能設身處地便是暫且放下主觀與評價,理解同情他人,這是理性認知與情感共鳴交織的過程。而培養同理心則是要走出自己的框框,有時還要打破長久堅信的價值,不斷再整理、再重建,這都是需要經過學習、碰撞、跌倒,而且不時是震撼的(因為要去理解一件無法理解的事)

        當然,有限的肉身無法經歷世上所有苦難,更不可能探索完浩瀚天地。卻還能憑藉著各式媒體傳播延伸自己的觸角,如文學、戲劇、新聞、漫畫等,瞧瞧他人的故事,與之溝通,誰說不會產生奇妙而深刻的連結哩!萬萬不可忘了懷著赤子圓融之心,由想像力穿針引線,拉近彼此的距離。

        晉惠帝」不是不好,而是不夠好,那是在成長前必經的無知。或許,在從蛻變成「堯、舜、禹[2]」前,總要有段作「晉惠帝的時日。無論如何,知之前總要知道自己的無知,好吧!承認自己就是晉惠帝 

 

 

附言一:怪怪的文章標題,因為原本想下的標題可能會太聳動而作罷。

附言二:晉惠帝或是堯、舜、禹都只是個符號,非指涉真正的人物。對晉惠帝感到抱歉,可能他本人也是會成長改變的。再者,自己也不大相信歷史上有完美的明君,但想像的美好還是保留下來好 :P。



[1]時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出自《晉書》

[2]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明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