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覺得布袋戲藝術是既精緻又活潑充滿包容性的表演藝術,布袋戲型態的演變也可以說見證臺灣傳播變遷史,相關的次文化現象極具特色,也是可作觀眾研究對象之一,確實是值得珍惜的文化。所以期待多年的3D布袋戲電影上映,出於好奇或支持,便帶著家人一起進戲院。雖然不是第一次接觸布袋戲,不過在看這部電影時還是抱著去脈絡的方式去看,沒有帶有太多既有的印象和期待,就以全然無知的觀眾身分去欣賞。
《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講述張騫後代的張墨與張彤兄妹二人,帶著機關木人「阿西」,又稱奇人,來到西域尋找機關人的動力「萬鵲」,也因此捲入樓蘭族和羅布族的糾紛,也揭開了樓蘭王子背後的野心。
其實,故事的初始設定挺有吸引力,神秘壯闊的西域、人類與環境、族群誤解衝突及機關人(不知道是否受軒轅劍影響,對這古代的機器人頗有浪漫情懷)。但卻感到說書人無法駕馭故事的窘境,劇情與情緒起伏的節奏顯得散漫,且情節的邏輯及細節也未能處理妥當。先談後者,商業片和藝術片的觀看不盡相同,化約而言,藝術片可能是反/批判邏輯的,但商業片若未清楚交代因果關係清楚就會顯得跳躍零散,也許更多是經驗而非成本問題,近年臺灣商業片常見此通病,觀眾常常得自行忽略或補腦不合理之處,但這應該是電影基本品質的要求。
也因為情緒對比平淡,觀眾較難投入情感隨之起伏,一般而言,情感是相對的,在戲劇中更要誇張些才能動人,如要強調悲,就要鋪陳喜的情緒,才會在悲的時刻更顯遺憾不捨,相對地,要強調喜就要著墨悲的過程,這樣喜的時刻才更感珍貴且得來不易,像是電影想表現主角因機關人阿西不被世人認同,想延續父親遺志,為之洗刷冤屈,獲得世人肯定,卻看不太出來它受人歧視迫害的委屈悲情,武鬥大會拔得頭籌獲得認同的感動,觀眾自然難有共鳴。此外,許多情緒轉折之處都未加以強調,像是緊張、背叛、憤怒、懊悔、掙扎、離別等登顯得輕描淡寫,看不出正反人物的血肉。
好的動畫故事可以情節簡單,卻韻味深長,雖大多不脫正邪對立之類的刻版,但仍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耐人尋味如勵志甚至是反省的意涵,包含勇氣、希望、尊重及互助等,又或人類愛相關主題,甚或可連結社會科學及哲學思辨,而這些意義能反映到現實生活,讓觀眾同感且收穫豐富。或許,這似乎也是本片略顯不足的,電影想傳達的核心意義「心之所在,即是永恆」,由於闡述不明,使觀眾難以掌握,遑論勾連自己的生命經驗。
除了說故事的部分外,倒覺得《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美術動畫表現頗為亮眼,人物、場景華麗精緻,西域世界黃沙漫漫神秘壯闊的異國風情,雜揉漢文化、外來文化(如歐美、日)及想像的元素,形塑獨有的風格。個人覺得特別驚豔的場景是客棧中皮影戲,沒想到袖珍的戲偶世界還有袖珍的皮影戲棚,有種戲中戲的趣味,真佩服美術的巧手巧思。而音樂械人彈琴靈活的手指和神女舞蹈配合動畫柔美的氛圍令人印象深刻。電影配樂亦為本片增色不少,交響樂展現出原本故事開闊的格局,也完整地表達電影起承轉合及劇情角色的情緒。配音表現最生動有個性的大概是跩鴨(黃文擇),但這個角色和主線劇情幾無相關,可惜這隻毛絨可愛的甘草人物。
最後,也許因為是直接看到成品,所以特別容易看出瑕疵,但是從無到有製作過程中的難處,便是如何分配規劃運用有限的資源,並確保心中想要的成品誕生。有時候規劃或執行的一點偏離,或是心中想像的道路不見得真的能到達想要的,最後結果與預期天差地別,礙於成本無法重來只得匆匆上菜。所以如何精準生成預期的產品,和經驗有莫大的關係,但沒有嘗試過、碰撞過又何來的經驗呢?今天看到好萊塢的光鮮亮麗,也是超過百年的積累。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對觀眾而言不如預期,願意開創的實驗精神是值得大大鼓勵的,對培育本土人才提供發揮的舞台,也是值得肯定的。而換個角度而言,觀眾愛之深責之切的回饋,也是不斷追求進步的勉勵。我想,仍會深深等期待更好的作品吧!
附註:原本擔心父母看不懂電影,先讓他們看劇情大綱,沒想到他們還算喜歡。父親看到類似《阿凡達》飛龍角色的沙蟲,還說想要一臺像沙蟲的車子,感覺在沙漠中行走很方便,哈,真是有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