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之前早知道有部講述日治時期臺灣出生日本人故事的電影,但直到本週某天同事提起剛剛接待的人是個灣生,才猛然想起這部電影,好險還趕得上進戲院觀賞。

灣生是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鼓勵移民來臺開墾,這些人來臺尋找夢想,在此成家生根,直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戰敗引揚歸國。對許多在臺灣出生成長的日本人而言,「日本」相較下才是陌生土地,即便歸國數十年後,仍對年少養育自己的臺灣產生繾綣不捨的情感,是無法忘卻家鄉之所在。這群特殊歷史身分認同的日本人,或在日本或在國民政府主流國家意識形態下,使得他們聲音未能得到正視,這份濃郁的鄉愁,隨著時光流逝,眼看漸漸就要消逝在歷史洪流。

有人說看《灣生回家》得帶衛生紙,親身印證才能發現所言不假,叫人淚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刻意將故事講得可憐悲慘,反倒是電影以素樸的方式呈現人與人真切深刻的情感,不禁動容。無論是與時間賽跑回臺尋找逐漸凋零的故友,尋思身分認同和土地情感,又或是留在臺灣尋母的期待思念等。他們與臺灣羈絆的故事有幸福也難免無奈,不知不覺淌下淚來,或許更多是為珍惜生命甜中帶苦的滋味吧?

 《灣生回家》除了感性的一面,另外的迷人之處在於以微觀個人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有別於傳統主流歷史架構多由特定權威決定的單向詮釋方式,難免有流於僵化或犧牲特定聲音的遺憾,而個人角度的歷史或許帶有主觀判斷、私人情感,雖不能代表「真實歷史」,那些經歷卻是真實歷史所不可或缺。《灣生回家》中八位灣生個人的生命故事,正是以這樣的方式讓我們重讀歷史,可以感受對戰爭、洗腦的批判,甚至也能隱隱察知族群階級的差異,從飽富私人感性色調來述說歷史,看似輕描淡寫,但那些便是他們怎麼去回顧過往,而臺灣如何深深鑲嵌於自己的生命。

此外,電影也讓我們看到認同之複雜,絕非單一靜態,而更像動態受內外在相互影響。片中家倉多惠子女士說她回到日本後,一直無法完全融入日本社會,直到讀了五木寬的《永久異邦人》才解開心中疑惑,當初灣生回到風土民情陌生的日本,徬徨和不適應,感到自己和一般日本民眾不同,這種心情彷彿尋求不到依歸的異邦人,看著他們掙扎的過程,反思身處臺灣的人,似乎至今也未能擺脫類似的糾結。

《灣生回家》是值得一看的電影,它為世人歷史圖像的空缺,拼上灣生鮮明生動的記憶與情感,不僅豐富了觀眾的歷史視野,也讓人以更包容的心珍惜生命無價的緣分。

 

參考資料:

灣生回家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8120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7585/

永久異邦人:《灣生回家》的美麗與哀愁

http://www.insight-post.tw/kikumon/20151029/13816

田中實加  花12年為100多位「灣生」尋根 用傻勁撫慰幽暗的歷史

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5769

灣生,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1%A3%E7%94%9F

《灣生回家》電影主題曲『念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zpR3G9_R4

arrow
arrow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