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總是穿梭在各式角色,訴說著別人的故事,為觀眾呈現人間百態。也因此看戲是美好的經驗,讓觀眾能隨戲起伏,與個人生命共鳴,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演員自身便是獨特的角色,然而,傳統戲曲講述戲子的故事卻不常見,即便在台上多麼光采動人,演員真正的聲音卻總被隱藏在鮮華的外衣下。有人說戲子無情,因為台上多麼悱惻動人的情感都是「演」出來的。但是戲子真的無情嗎?究竟戲劇對演員的意義是甚麼? 戲子的故事是什麼樣子?這大概都是我對國光劇團伶人系列感到好奇的。 

看過了以民初為背景的《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更是走入奇幻的世界,不但超越了現實,也顛覆了常態,我立即被那充滿創意又帶有華麗色調的設定吸引。《水袖與胭脂》借用了《鏡花緣》和《長恨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梨園仙境,這是個以戲劇為中心的世界,人人皆是戲迷亦是演員只為塑造生動的角色,演出好戲。梨園仙境的主人為太真仙子,是楊貴妃死後之靈,也是戲曲舞台上的楊貴妃,但夢中和心底的悲鳴壓著她快樂不起來,即便她已經「扮演」楊貴妃的角色,卻仍找尋著真正能刻劃她心事的戲,所謂「心事且向戲中尋」,所以當她看到進宮演出的行雲班演出自己的故事,那「七夕盟誓」令她想起了馬嵬坡明皇捨棄她的事實,故怒而將行雲班逐出宮,只留下頭牌小生「無名」。

另方面,唐明皇死後被供奉為戲班祖師爺,因其熱愛歌舞,設立梨園。祖師爺雖無實權,卻是伶人的精神依歸。當祖師爺唐明皇隨著戲班進入梨園仙山,要進入太真仙子玉殿一刻,因思念楊妃,不敢見她,以致演出大亂,被逐出宮去,連戲箱也被燒毀。 

於是太真仙子想在其他人的戲裡安頓心情時,看見了西施和梅妃,生前為自己情敵的梅妃將自己悲情的一生化作戲,並享受著自己舞台悲情的演出,這般悲吟恰好紓解了梅妃生前的遺憾。當太真仙子偶然披上被焚剩下一半的喜神戲杉而「角色附身」,脫口唱出明皇後悔之情,才了解明皇的淒涼。仙子想要再去尋回這齣戲,無奈戲班已解散,主動參與了無名的排戲,無意間牽扯出年輕時與十八王子的和明皇的糾葛,憤而刪去十八王子的戲分,重新尋找行雲班。 

行雲班二度進宮,演出了馬嵬坡和晚年明皇,化解了仙子的心結,究竟遭明皇背叛後,他對她是否包著悔咎之情。最後,仙子(楊貴妃)和祖師爺(唐明皇)看著他人(無名與蒲娘)演著自己的故事,證明了真情同時,也了卻彼此的遺憾,梨園仙山的主人也決定隨著行雲班雲遊四海演出千萬種人情世故。 

除了複雜到有點摸不著頭緒敘事和情感,《水袖與胭脂》真是個好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處理楊貴妃和明皇的愛情,試圖挖掘還未探索的面向,像是以「無名」暗喻的十八王子、貴妃和明皇三人的愛恨糾葛,試圖解釋為何十八王子被消音,也揣測王子在馬嵬坡的冷眼旁觀。除此,貴妃對二人皆有情,卻都不得不成為政治的犧牲者,所產生的怨懟,以及明皇無處可訴的悔恨,種種情緒將劇情推向高潮。魏海敏演出貴妃的憤怒、心痛、頹然,讓我隱隱約約感心酸。感覺王安祈和趙雪君特別擅長表現細微和深刻的情感,總能撥動共鳴心弦。 

此外,還看到此戲許多有趣的地方。像是扭轉了性別角色,現實中的皇帝在仙幻中得入宮向貴妃演戲。當貴妃批上喜神衣衫得唱出明皇的台詞;演十八王子的七夕盟誓則出現仙子演王子,小生無名演貴妃。舞台上懸掛的戲服更有重要的象徵作用,既強調梨園仙境戲劇的重要性,也為角色的暗示,印象最深的便是仙子幽怨訴著自己命運宛若魁儡,她扯著細絲吊掛衣衫好像真的懸絲人偶一般

本來演員的世界,跳躍於各種角色中一點也不意外,梨園仙境的設定更開闊了表演的自由。伶人的戲中戲,甚至戲中戲中戲,當真是虛實交融哪以辨別何為事實,正如仙子所問誰知明皇對他是否真的有悔恨呢? 答案大概是惟情為真吧! 我想,只要有情,客觀事實又能如何,演員便是藉著創造虛擬的有情世界療癒世間的傷痛吧!

《水袖與胭脂》的演出陣容十分豪華,除了國光堅實演員盡出,生、旦、淨、末、丑幾乎都有發揮,尤於是演戲班子的故事,舞台從一開場就出奇的熱鬧,宛若看歌舞劇。最後,還是得說說音樂。我很喜歡這次的音樂,在保留京劇西皮二黃的傳統味道之餘,又創造了現代感,比如表現淒冷時似乎使用了電子音效,卻不會破壞戲曲整體的古典美,使用琵琶、笙等樂器,有時甚至有影視配樂的感覺,使得音樂與氣氛營造相得益彰,甚至後面一段魏海敏用京劇唱腔,配上非傳統的音樂,流行感十足呢!

 

《水袖與胭脂》是好戲,希望有機會能多琢磨。

 

參考資料:表演節目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鈍鸚 的頭像
    小鈍鸚

    飛天小笨鯨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