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錯綜複雜的台灣認同議題,翻遍許多論文,真是感到眼花撩亂,腦袋混亂,為了釐清之便,試著用最簡短的方式整理出台灣人的認同的演變並連結到現今的台灣政治。
State 強調領土的內涵,nation強調既有領土上,共同祖先及相同文化的內涵,族群一般認為是在國家state或民族nation,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群體(王甫昌,2003)。Nationalism 是建立民族國家的訴求,包含了領土和(主觀相信)具有共同文化起源和祖先的信念。三個名詞互有重疊之處,State和 nation共同強調領土,而nation 與ethnic都強調了主觀對共同文化的認知,不同於state 強調客觀主權所及的領土事實,後兩者貼近於想像的共同體。
就「中國」或「中國人」一詞,應屬於nation的範疇,正式形成於西元1911年中華民國的建國,三民主義中的民族即是以「中國」來凝聚當時清朝領土下的人民。民族國家興起於18、19世紀的歐洲,從過去對王國和帝國的效忠,轉為想像同胞的認同感。清朝統治下的人民,沒有民族同胞的概念。家族血緣為最主要群體的聯繫方式,因此孫中山說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就是指民族概念的缺乏。可以說「中國」的產生,深受到西方思潮影響。因此中國是人應為nation不是ethnic,因為內部又包含了除了漢族以外,各種在既有領土上的少數民族。
民族意識的產生過成,包含認知或強調自身文化差異(差異認知),和不平等待遇,最後透過集體行動,也就是族群政治行動發展而成。回顧清末民初外國勢力入侵的歷史,就可以知道中國做為民族產生的背景。民族的建立,除了奠基在固有領土外,尚有共同祖先及文化的認知,是以強化了炎黃子孫和傳說時代以來一脈相承的歷史,成為了中國人共同分享的集體記憶,此以建立民族國和鞏固政治勢力。簡言之,「中國」或「中國人」實為相當嶄新的名詞,產生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有趣的是,這和「台灣」及「台灣人」概念的產生,竟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航海時期及清領的台灣,因為地理因素,沒有產生所謂集體(全台灣人)的意識。另外一個原因,我認為,當時也尚未受到西方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自然台灣的集體和社會認同,仍處於家族與地方鄰里的範疇。日治時期,建立了全台的交通網,使台人得以互通有無,加上日本文化的差異,和殖民的不平等待遇,激發了台人的民族意識。和中國民族的形成類似,都是由菁英領導的民族運動,大多是留學生。「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訴求,正符合了民族建立的內涵:「台灣作為領土,應該屬於享有共同文化的台灣人所有」,但這時期指的台灣人,其實就是在台灣的漢人,許多人曾經接受漢人的私塾教育,以漢文化為團結和區分我群(台灣人)和他群(日本人)的基礎。所以「中國人」和「台灣人」緣起於相同的時代背景,都在二十世紀初期,平行發展,中國人的我群是中華民國領土上的人民,他群是外國殖民勢力,台灣人的我群是在台灣島上的人民,他群是日本人。
日本戰敗後,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但二二八事件,是激化「台灣人」意識的重要事件,這時中國人取代了日本人,成為台灣人對抗的他群。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過遷來台,1911年以創建來的「中國」意識只能在台、澎、金、馬僅存主權擴及的領土上繼續發展。另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延續了「中國」民族意識,並有不同的發展。轉化成對抗「中國」的「台灣人」意識成為國民政權的威脅,首當其衝,成為受打壓的對象。
為什麼中華民國政府會雷厲風行的推行「中國化」政策呢? 孫大川在討論國民政府時期的原住民政策,曾經探討到政府的內在因素,相當精闢。他認為和1949年後國民黨的歷史處境及衍生的統治性格有關,當時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徹底的失敗,以及當時其能在國際上所能捕捉狹窄且瞬息萬變的政治空間,使它在心態上都充滿危機意識。如同走在鋼索的不安和焦慮,纏繞在國民黨那一整代人的靈魂深處,成了四十年來在台灣統制的本質(孫大川,2000: p11)。簡言之,國民黨的危機就是其代表中國正統的危機。歷史處境造就國民黨政權的不安與焦慮,使得四十年來的威權統治,無法保留太多包容異己的聲音的彈性。中華民國的中國意識至此在台灣的深耕,這是國民政府正當性的來源,台灣意識在本質上,正是政權正當性的最大威脅。
有人曾說,當開了解嚴這個口,台獨(也就是奠基在台灣意識的建國運動),就會一去不復返了,但另方面,卸下了嚴守民主大門的鎖鑰,回應內部的需求,也是讓以「中國」意識為基礎的中國國民黨還能在台灣長久生存之道,不知道當時的蔣經國內心是怎麼想的,或許也面臨了極大的矛盾吧!事實上民主化的因素,創造了相互辯論的平台,也使得「台灣意識」和「中國意識」兩種聲音都保存下來,並成為延伸政治角力的主題,也是當代台灣人在國家認同上,自相矛盾,找不到確切歸屬的原因。
另一方面,不知是否看清了台灣人在認同上的混亂,放棄武力統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強調共同文化祖先的民族(nation)意識作為訴求,中共的「中國」和中華民國的「中國」內涵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作為「中國」的概念仍有重疊之處,最主要的就是對黃河流域文明以來歷史的認同感,正好有攜手對付「台灣意識」的空間。為什麼要打壓「台灣意識」,因為這種意識否定了其政權在台灣領土的合法性。
然而,中共採取此種政策,並不是沒有風險,一方面造成了循環辯證:台灣越強調本土化,越傾向獨立,就加深了中共的疑慮和打壓,而中共的打壓更激化了台獨意識和台灣建國的訴求(劉阿榮 2007: p5),另方面,中共強調國民黨相似的文化主張,刻意淡化兩者政權的對立和差異,大肆宣揚民族主義,有可能造成中國人對於民族(中國)和政權(中共)認同的脫鉤,這也可能是國民黨追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一線希望!而目前的台灣意識對抗的,大概是國共異中求同的中國意識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