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胡言亂語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前陣子聊天談到也許不少我們認知人類的「惡」是源自「競爭」導致,「慾望」與「恐懼」,可謂人類行為最大的驅動力,衍生出各種在道德上厭惡的品質,像是忌妒、虛榮、貪婪甚至殺戮等,「惡」某種程度可以說是為了求生的本能,記得當時說:「女人都愛鬥來鬥去,看後宮那些故事就知道了
」,不贊同的回說:「那是因為那種環境不鬥能活嗎?」半開玩笑回說:「能不鬥誰想鬥呀,鬥來鬥去很累耶」,現下回想不只是後宮、官場、市場甚至婚姻?,只要是資源有限之處皆無法避免鬥爭,然後依照各種力量大小,很容易產社會支配不平等的狀態。但從進步的角度來看,無論出於慾望或恐懼,競爭的確是最有效的手段,人類的文明和科技大約也源於此。    

自衛/自利的本能將人的則情緒推至極端,產生令人悚然的產物如戰爭或屠殺等,過去人認為這些「罪行」出於非理性,而有人則提出是因為人類的理性所造成,動物情緒性的暴力範圍有限不若人類計畫性的大規模的殺戮,但如果只專注於理性或非理性面向,恐怕只能管中窺豹,並非單單提倡理性思維或感性同情,就能解釋和解決問題,競爭與求生才是在討論各種社會和人性不得不面對的根本。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的很喜歡政策相關的事務,光就「政策」本身,從抽象到具體即原則到實踐就有不同的層次,在學院或體制外公共場域的政策討論多集中在大方向的辯論,在體制內能看到另一番風景(這樣說會不會有點太浪漫?)

 

以前在學政治和政策的重點常放在解釋現象和釐清思考公共事務邏輯的誤區,原因及應然(why? should/should not?)但是深感痛苦的是,講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論述,卻毫無實務經驗,對於完全沒有談如何做?(how),更感到極度心慌心虛。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民主化浪潮一起成長的世代,民主似乎已成為再理所當然不過的,然而,現在才發現要認識它、爭取它、守護它、享受它並沒有像提起它那般中容易。有時候,我們說為臺灣的民主感到驕傲,又有某些時刻,我們又說替臺灣的民主感到羞恥。究竟民主對我們而言是什麼呢?發現眾人口中同樣的詞,卻有形形色色的答案,有些人認為「民主是傾聽民意」,也有人認為「民主是可以講政府不喜歡聽的話而不會被殺」,又可能是「尊重多元聲音」,更有人認為是「吃飽穿暖」或「民主是社會的亂源,像是國會常上演的混戰又或是街上嘶聲抗議的人群」。 

談論這個問題與其說是為民主的概念下定義,更像是分享對民主的想像,而且不知不覺地帶入自己對理想生活的想像。從政治理論的角度看待,這並不太奇怪,因為政治本來就是一門探討生活/生存的學問,不斷地尋求理想生活/生存方式的可行方案,無論學術或現實不同途徑的擁護者激辯或鬥爭如何劇烈,奇妙的是,大家理想的目標卻又出奇的相似,不外乎人人能獲得安飽、免於恐懼、尊嚴、自由、和諧、正義、公平等。但顯然這個世界尚未出現能實現這樣美好生活的體制,也就是這趟冀求理想生活之旅,數千年來仍磕磕絆絆地摸索前行。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為了第二場社造入門講座持續努力,有點惋惜,經驗豐富的老師帶來精彩的內容,來聽的人寥寥可數,其實我也是學生,抱著從零開始的心態去聽聽別人的故事,所以就為這場學習之旅也留下些紀錄吧.... 。

乍聽到「社區總體營造」一詞,相信大多數人腦袋立即興起許多問號,感到十分陌生,興許不久前的自己也是如此。

第一次真正好好認識這個詞彙的內涵時,忍不住拍案佩服這個好點子。社區總體營造,便是希望透過地方居民的集體行動,面對共同的生活議題,一起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這些議題環繞著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面向,至少包含了人際、文化、環境、產業、公共空間等。頓時種種思緒在腦海中飄過。首先立即想到的就是「這不就是民主的最根本實踐嗎?」從關心鄰里的公共事務出發,進而推展到更廣泛的公共層次,是下而上力量的參與、凝聚共識,不正是民主精神所追求的嗎?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研究錯綜複雜的台灣認同議題,翻遍許多論文,真是感到眼花撩亂,腦袋混亂,為了釐清之便,試著用最簡短的方式整理出台灣人的認同的演變並連結到現今的台灣政治。

State 強調領土的內涵,nation強調既有領土上,共同祖先及相同文化的內涵,族群一般認為是在國家state或民族nation,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群體(王甫昌,2003)Nationalism 是建立民族國家的訴求,包含了領土和(主觀相信)具有共同文化起源和祖先的信念。三個名詞互有重疊之處,State nation共同強調領土,而nation ethnic都強調了主觀對共同文化的認知,不同於state 強調客觀主權所及的領土事實,後兩者貼近於想像的共同體。

就「中國」或「中國人」一詞,應屬於nation的範疇,正式形成於西元1911年中華民國的建國,三民主義中的民族即是以「中國」來凝聚當時清朝領土下的人民。民族國家興起於1819世紀的歐洲,從過去對王國和帝國的效忠,轉為想像同胞的認同感。清朝統治下的人民,沒有民族同胞的概念。家族血緣為最主要群體的聯繫方式,因此孫中山說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就是指民族概念的缺乏。可以說「中國」的產生,深受到西方思潮影響。因此中國是人應為nation不是ethnic,因為內部又包含了除了漢族以外,各種在既有領土上的少數民族。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收到成績單了,心情有點複雜,和自己評估的差異好大。感到考試固然有努力、實力等因素,但是深深覺得運氣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儘管有若干客觀依據,總覺得考官的主觀因素還是很強,記得大學時曾擔任閱卷考官的老師說,其實很多時候改那一分兩分根本沒有甚麼差別,而上榜與否常常就在零點幾分的些微差距,所以能考上真的是祖上積陰德…,對我來說,真算是這麼回事吧!

          本科念公共行政,按理應該選擇一般行政,但是自己對於文化工作及公共事務有很大的熱忱,即便一竅不通,還是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後來才發現原來政府有文化行政這樣的選擇,便反省自己過去為什麼總要迴避國考這條選擇呢?因而決定讓自己試看看。個人的想法是,無論有沒有考上、在體制內或外,自己還是想做和文化相關的工作(特別是能和台灣文化連結的),所以走上文化行政的國考之路,也是當作學習有關的知識,增長見聞。

           由於每一科都是新科目,所以在念的時候覺得很開心,知道好多過去不知道的事,特別是藝術和人類學,以前完全不懂後者是什麼東西,讀了才發現人類學在思考文化議題真是不可或缺的;而讀文學和文資等,也讓我認識了好多作家和古蹟,真的是場美好人文的體驗。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晉惠帝  

近來,晉惠帝儼然成為欠缺同理心的代名詞。有人用來責備年輕一代不知窮人之苦,也有人用來指責政治人物缺乏惻隱之心。但與其以晉惠帝」斥責他人的「離譜」,我大概會更關注同理心如何養成吧? 

翻開字典,同理心指設身處地,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歷程」。或許,同理心與本性相關,敏感愛幻想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開發,但我相信同理心更需要後天養成。當看到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麋?」[1]太沒同理心時,我也不得不檢討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呢?我是否也忘記去了解什麼樣的環境侷限了他的視野?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