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的不只是竹,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這大概是王文志老師的作品給我的感受。有緣的是初任公職的業務便是公共藝術,藉此稍稍打開了一點對公共藝術的視野。記得離職時,在自製的工作流程手冊寫下這段話:
「編織的不只是竹,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這大概是王文志老師的作品給我的感受。有緣的是初任公職的業務便是公共藝術,藉此稍稍打開了一點對公共藝術的視野。記得離職時,在自製的工作流程手冊寫下這段話:
回頭看看,覺得自己好像總是被推開、被拒絕,因為他人的不認同而引發苦思糾結, 但也被推到了更開闊更適合自己的境地,過去種種挫折冥冥中也幻化成自己的養分,這樣來想,現在的挫折也會是引道走向更好未來的指引吧。
Looking back over my past, it seems that I have always been rejected and pushed away, so that I have suffered a lot of confusion and contemplation. However, I have also been pushed towards more open and appropriate vistas.
週末前夕欣賞了有趣的的台港合創演出,觀眾與舞者的距離在賽馬會黑盒劇場空間更加親近。完全沒做任何功課不明究裡地踏進劇場,卻也在舞者或逗趣、或優美、或張揚的肢體中發現樂趣。此次演出是繼2018年 Departure 與嵬舞劇場首度合作,共編作品 《原點》並於台灣首演後,兩團再度精煉作品帶來香港呈現,讓香港和台灣同場異現,點線交錯交接不同目光。
搶耳博覽(Ear Hub)作為協助香港本地音樂人與亞洲及國際音樂人及從業者連結之平台。今年托承辦同事之福,也有幸從旁觀摩,深感獲益良多。來自各國的專業人士交流業界經驗,也成為媒合平台。圓桌會議上也聽到許多有趣的討論,諸如如何適應各地品味文化差異?鎖定經營目標觀眾之重要性。與自身特色堅持的平衡。也才發現香港、中國大陸音樂進入台灣市場難度相對高;而近來受對岸流行文化、選秀節目影響,新一波「中國腔」填補了台灣語言縫隙,形成風潮也是值得關注的現象,詳見「讓我們來談談「中國腔」(陳冠亨)。覺醒音樂祭、覺醒大暖祭主辦人顏廷憲提到了策辦音樂祭應採務實態度,並隨其茁壯成長用於扶植音樂家。另作為主辦單位,也須回歸小粉絲將參與活動視為大事迫不急待的初心,用心將活動策畫成參與者人生重要的大事。對我們而言又何嘗不是該銘記於心,好好地策辦任何一場活動呢?多多向更具有創新活力的民間合作取經其經驗還是非常必要。以Showcase模式推廣本地隊樂隊「搶耳展演」確實是很好的模式,就連我什麼都不懂的素人去湊熱鬧,也不小心入坑了,回家後搜出更多好音樂自娛。還托如珍老師的福,認識了大名鼎鼎的Serrini,能認識美好的音樂及藝術家真是太幸運了。
繼開幕以來再訪CHAT六廠,開幕式時馬來西亞沙巴Pangrok Sulap樂團跟觀眾一起唱歌跳舞所創作的版畫展覽在大廳裡,此時定晴一看才發現畫中主題充滿對社會議題的關懷,據說該樂團音樂風格也是如此,只是囿於語言能力所限,當時只覺得曲風輕快悅耳,原來還有對社會批判的涵義。跟著專家看展果然不一樣,紡織業時代的記憶故事讓人聽得津津有味。像是已經沒有人會操作的機器,才發現原來身邊的清潔阿姨也曾是工廠女工,自此每月親身示範給觀眾參觀,當她講起往事時時臉上散發平日少見的光芒。聽說藝術館策畫田野調查時,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又不禁感嘆果然高手在民間,隨處都有值得發掘珍視的價值。
第五日(5/11) 江之島及鎌倉之旅,真是非常美好也玩得好開心。先在「しらす問屋とびっちょ」第一次吃到生的吻仔魚,覺得很特別,丼飯上還有生魚片、魚卵、鮮蝦料多而且鮮美。歷史源於西元552年的江島神社供奉宗像三女神,分別祭祀於奧津宮、中津宮、邊津宮等3座神殿,市寸島比賣命的中津宮以朱色裝飾特別鮮明。登上江の島展望灯台,清涼海風吹拂,美麗的海景盡收眼底,感到心胸舒暢,展外台內展示當地藝術家的畫作及攝影作品,覺得也是支持在地文化很好的模式。
初次與哥哥同行的東京之旅結束了,留下難忘而美好的回憶,即便出發前香港天氣轉冷,但初到東京時還是因為乾冷的氣候而著涼了。即便如此,因為這趟旅程再會舊識、初遇新友,感嘆緣分之不可思議,能與這些令人尊敬欣賞的人相識,也格外珍惜人與人之間情感流動的機會,朋友如此,家人更如是。特別是感受到日式的人情味,那樣大方熱情又體貼周到,不由得內心一陣暖和,真是害羞地不知該如何報答呀。
去年才初到異地還正忐忑時,長官及同事非常溫暖地準備美味的抹茶蛋糕為我慶生,覺得特別感動。又過一年,面臨許多不免傷感的離別,在徬徨中擺盪,但種種關照無論是業務經驗耐心指導、為人處世的提點,又能追隨優秀前輩學習,至今仍感獲益良多。
昨日能跟行家朋友一起去看戲真是太好了,自去年《快雪時晴》後好一段時間沒欣賞傳統戲曲,距上一次看全本搬演的《南柯夢》已經將近七年。大概是太久沒欣賞崑曲了,即便是寓意禪理「人間君臣眷屬,螻蟻何殊!一切苦樂興衰,南柯無二,等為夢幻」說理寓意那麼濃烈的故事,聽到崑曲溫婉水磨般的曲調,還是感到心裡一陣蕩漾。
何培鈞老師「老屋新生到地方創生」的故事及經驗分享,真是獲益良多。每每聽到社區營造的故事,看到他人無比的熱忱與創造力,都不免有汗顏的感覺。政治系時所教導的哲學理論,對民主、公共事務的各種討論,其實離生活很近,生活中的各種議題似乎都可以歸因政治,然而比起指謫缺失,讓我困惑的是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個人在面對大環境及趨勢的困境,又該如何回應呢?
今天的講座帶來很正向的啟發,不僅是一個小鎮改造重生的故事,更是觀念價值的社會實踐。從個人實踐帶動地方發展,並拓展至國家及國際的層次。
隨著「多語言朗讀在澳門」在井井三一繪本書屋跟著大朋友小朋友一齊享受溫馨而充實的時光,今年「台灣週」第七個活動也順利結束,但「台灣週」可還沒落幕呀!還有機會參觀「來自台灣的音樂語言」唱片展,第一手的參觀心得容後再述。
說來慚愧,我對開創新派武俠電影的大導演胡金銓一無所知,除了對武俠題材興趣濃厚以外,幾乎抱著不知道自己會看到什麼的心情走進戲院。沒想到這部老電影開啟了我對武俠世界的全新想像,電影的劇情很單純,描述了明朝一群義士抗擊倭寇的英勇事蹟。沒有像現在古裝劇華麗的特效、超美型的臉孔、誇張的戲劇效果,這種樸實反而更加吸引我,電影中服裝、布景、對白等考究,讓人更接近古代俠客精神的風貌。
對我而言,「武俠電影」有兩個要點,一是「俠義精神」的詮釋,二是「高超武功」的表現,前者若不夠深刻則無法打動人,後者若不夠精彩又覺得不過癮,但太過浮誇又給人出戲之感,而俠義精神又必須武學相呼應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
I found that even though little things make me happy, I tend to feel depressed and frustrated easily. I know I should accept and love myself more. But when I realized my mistakes and foolishness, I blame myself.
I cannot control my heart very well and am haunted by negative thoughts.
Do I push myself too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