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電視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週末前夕夜晚與好友欣賞了電影《我的完美日常》,內心激起層層漣漪,直到坐在桌前的此刻仍餘波未歇。尤為震撼我的,莫過於役所廣司在電影末尾的演出,主角如往常獨自開車上班的途中,一邊靜靜聽著Nina Simone的〈Feelin' good〉,隨著音樂流瀉,他既是笑著同時也哭著,興許是回憶聯翩而百感交集,又或是為生命純然的美好而感動嘆息,彷彿心潮湧動有千言萬語欲訴說,最終歸於寧靜,往朝陽駛去。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演技」既純粹又深邃的力量,無須言語亦無須意義,就這麼筆直穿透自己,內心深處的情緒、回憶受振動流淌而出,若不是朋友在身旁,我應該會掉下淚來。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秋連假將陸劇《蓮花樓》看完了,這陣子沒什麼精神力氣看長篇連續劇,恰好原本只是想找個能陪伴家人消磨時間的戲,想起了前陣子有人給我推薦了這齣戲,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蓮花樓》是帶有懸疑色彩的古裝武俠劇,應該符合家人口味,便一起看了。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完一部很有趣的台灣電視劇叫「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婆婆」指的是丈夫之母親,這是齣溫馨的家庭喜劇,用有趣的方式表達了家庭複雜的情感與問題。比如說兒女雖然已經長大成人,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時,仍會想依賴自己的母親,期待母親能提供金錢的援助,而長輩明知道給錢不能解決問題,卻還是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女主角婆婆演得很有層次,既逗趣搞笑又有細膩深情。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好幾年前就覺得,在全球化競爭的影視娛樂市場下,臺灣很適合從在地開發議題相對深刻的影視作品。不僅是因為開放自由的言論環境,能讓創作者更自在地去探索較少見、帶有臺灣特色的題材,還能在眾多國外雄厚資本高規格製作娛樂通俗作品下,另闢蹊徑,給臺灣觀眾在熟悉的故事風景中,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也因其獨特的在地特色及議題的共通性,而具有開拓外國觀眾的潛力。

我時常覺得一個能坦率地揭示並反思自身黑暗面的社會,是格外珍貴的事情。這幾天看完了《八尺門的辯護人》,真是部令人驚豔的電視劇,短短八集,內涵豐富既廣且深,首尾相顧,節奏緊湊,彷彿看了部意義深遠的長篇電影。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以欣賞題材而言,我可說是來者不拒,但個人品味偏好輕鬆詼諧帶有光明樂觀調性的故事多些。無意中發現了「卿卿日常」這部陸劇,意外地合乎胃口,因為自己看電視劇時,不大喜歡愛情戲,總覺得肉麻的橋段讓人尷尬,也不大喜歡看鬥爭的戲碼,因為現實已經夠多殘酷的鬥爭,實在不希望看戲時還如此費神,這部劇雖有前兩者元素,但愛情戲和鬥爭戲都不過火,更貼近喜歡的品味。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末,我看完了大學朋友推薦的日劇「我家的故事」。我看完之後非常感動。這是一部有關於家庭情感、照護相關的故事,同時又結合了能劇和摔角的元素。劇中用比較詼諧的方式呈現親子之間複雜的情感,尤其時面對年邁父親時,心理和生理上的轉變,兼顧照護和生活對雙方來說都是不容易的課題。

劇中的演員演得很好,尤其是男主角父子之間的互動,非常生動。而其他配角很有特色。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天追完了台劇《俗女養成記》,一看便欲罷不能又回味再三。這是個圍繞40歲現代女性探尋自我的成長故事:原本想成為「淑女」的她,最終成為了「俗女」,她在一夕之間拋開了社會的期待,從那些身不由己的框架中逃離,雖然因此一無所有也對未來感然茫然,但決定做一個接受自己、平凡踏實的俗女。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開心能欣賞到這部記錄香港重量級導演許鞍華的紀錄片。她是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製作人中的著名一員,亦是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紀錄保持者和全球首位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電影從紅毯獲獎的光鮮亮麗作為起始,再緩緩揭開導演樸實的生活與工作情景,從許鞍華導演的出身、成長、求學、入行作為時間線,同時對照著各時期的電影作品,時代脈絡,娓娓道出她的電影生命故事。

譬如說講述自己與母親矛盾情感與和解的《客途秋恨》(1990),《今夜星光燦爛》(1988)中女主角的大學生活來自於就讀香港大學的回憶。又剛畢業不久便受胡金銓導演賞識擔任其副手,其後到電視台工作。由於當時電視成為主流娛樂,所以電視節目也緊貼時事,許多戲劇啟發呼應自當時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在香港電視台的《獅子山下》「越南來客」(1978),以1970年代末大量越南船民偷渡來港所受到的困境為題,與其後電影《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併稱為越南三部曲。徐克導演受訪時說光是講香港就已經很難,但她卻還講到外國相關的議題,眼界與格局更為寬廣。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對《阿基拉》這部動畫的背景、科幻題材知之甚微,但用初識的眼光來觀賞,這三十多年前科幻動畫經典欣賞起來還是那樣精彩。故事探討了人類對力量的追求,駕馭力量與被其反噬的關係。在科技更加發達且深入生活的現今,感受更加鮮明。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年前與朋友在日文讀書會解散前一起看了《你的名字》,除了奇幻浪漫劇情安排細膩描繪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動畫中日本的都市及鄉村自然景觀、傳統祭儀等,四季流轉別有情趣的美麗風情,讓人印象深刻。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電影後,讓人心情感到沉重。社會階級的巨大差別劃分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物質處境的差異下,產生不同的思維及行為。然而,無論是處於上流還是下流的人群,卻又都有著相似人性。比如,誰不是從「利己」為出發點呢?無論是貧窮的金氏一家用機巧騙取了有錢的朴氏,朴氏也冷酷地辭退司機、管家,但是在面對生存及自保的抉擇,似乎難以輕易用道德是非評斷。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來慚愧,我對開創新派武俠電影的大導演胡金銓一無所知,除了對武俠題材興趣濃厚以外,幾乎抱著不知道自己會看到什麼的心情走進戲院。沒想到這部老電影開啟了我對武俠世界的全新想像,電影的劇情很單純,描述了明朝一群義士抗擊倭寇的英勇事蹟。沒有像現在古裝劇華麗的特效、超美型的臉孔、誇張的戲劇效果,這種樸實反而更加吸引我,電影中服裝、布景、對白等考究,讓人更接近古代俠客精神的風貌。

對我而言,「武俠電影」有兩個要點,一是「俠義精神」的詮釋,二是「高超武功」的表現,前者若不夠深刻則無法打動人,後者若不夠精彩又覺得不過癮,但太過浮誇又給人出戲之感,而俠義精神又必須武學相呼應形成一種獨特的「美學」。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國際電影節.jpg

只有在學生時代看過《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的我,進劇院前原本有些擔心自己資質太淺。但是覺得昨天能夠欣賞這兩部電影真是太好了,有種在忙碌的日常中被治癒微微溫暖的感受。

《光》源於為中山堂慶祝82歲生日,是蔡導首部沒有人物的片子。鏡頭隨著光影緩緩游移,音樂輕盈流瀉。在這棟老建築物中原來可以看見那麼美的光。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盒子Father》楊力州導演映後講座.jpg

去年在華語紀錄片節看了這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當時心中許多感觸及疑問,沒想到今日能聽到導演親自與觀眾分享互動,非常開心能再次感受觀眾滿滿的感動及導演對布袋戲傳統藝術的溫柔與熱忱,也能從更豐富的角度來重新思考電影傳達的訊息,如果說紀錄片是透過觀看產生自覺,而這樣的覺醒或許也是在心中埋下其他抉擇和行動的可能性。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7296411_10211005948819492_2744967578022576128_o.jpg

第一次觀賞《殘菊物語》,立刻被如展開畫軸般優美流麗的運鏡所吸引,不同一般電影常見的特寫鏡頭,很少見到演員細微表情,甚至也很少演員正面的姿態,觀眾處在旁觀者相對冷靜的視角,人物窈窕輕盈的身姿,唯美的光影,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開心有幸能觀賞這部期待已久的紀錄片。大學時曾亂入布袋戲社,雖然不是傳統布袋戲,但對這精緻又活潑的傳統藝術懷有特殊的情感。《紅盒子Father》聚焦國寶藝師陳錫煌,讓觀眾看到傳統布袋戲的興衰,更將父子、師徒間微妙的羈絆細膩地揭露出來。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了….,周末前夕偶然想起了這部曾經在低迷將近十年國片市場創造奇蹟的台灣電影,也在自己人生推起興許波瀾。趁興溫習了幾個片段,仍覺得很有意思。失意的人、拼裝車團隊、在不被看好下創造奇蹟,並在合作的過程中各自找到和解與歸屬。乍聽像是勵志電影常見的公式,但電影中的角色彷彿就是台灣社會組成的縮影,有原住民、客家人、河洛人,有老人、中年人、年輕人與孩子,有單親、單身,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無論是哪一種身分,在人生的軌道上不免有各種缺憾,更有對此的憤怒與壓抑,偽裝在逞強的外表下。因此,不僅是個人的和解,甚至有族群和解的意味,特別是台灣大眾厭倦族群議題作為政治操弄的題材,彷彿一股無處可抒發的悶氣在電影中找到紓解的共鳴。

 

但這次再次溫習,令我感有趣的是導演編劇為什麼要加入日本情書的線呢?其實以片名和導演的靈感來源,這才是這部電影的主線,異國師生戀情的困難、時代巨變的別離、迷途數十年的情書,跟著主角尋蹤得以物歸原主。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聽從朋友的口碑推薦,甚感好奇地拉了友人一同進戲院。還記得落幕輕柔的歌聲隨工作人員名單緩緩升起,觀眾沒有趕著離去的焦躁,如夢初醒似的,安安靜靜待在位子上。散場走出戲院時,眼角還微微濕潤,嘴角卻不自覺輕輕揚起,抑不住那股想和同伴分享的雀躍,急切翻找著曾經行走過卻拋諸腦後的痕跡。

《幸福路上》用不很一般的方式講述了個平凡的故事。沒有高潮跌宕的劇情,沒有華麗鮮明的角色,更像是個人生命經驗的自我回顧與梳理,而正因那乍看的平凡令人感到如此親切,反而意外地引發內心共鳴。我們以為的平凡其實並非如此不稀奇。在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免磕磕絆絆,費盡千辛萬苦追求到的也未見得想像中那麼閃亮美好。然而,正因為有黑夜中有點點熒光,才能成就燦爛星空。無論是對個人自身而言或是個人於群體之間的關係恐怕亦是如此吧!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沾了好心同事的光,而有機會參加2015臺北金馬影展觀賞《我們這樣拍電影》,這部電影參與了文化部的光點計畫,也是應韓國影展所邀,才促成了這部回顧2000年至2015年臺灣電影變遷的紀錄片。 

看完電影後,心情很是激動,腦海往事聯翩。憶起大學時期與朋友合作以政治經濟的視角回顧臺灣電影,雖然區區學生的學期報告,除了文獻回顧,還很努力深度訪談了該領域各種行為者,包括片商、前新聞局長、電影資料館館長及教授等。撇除打到令人發狂的逐字稿(將近7萬字),能傾聽電影界不同視角的聲音和故事,實在是非常享受而難忘的過程。而碩士論文則轉以觀眾為出發,以電影《賽德克.巴萊》為案例探討媒體(電影)與認同的互動關係,回首過去不禁為自己的大膽魯莽捏把冷汗,縱使生澀且難免疏漏的作品,卻都出自熱切誠懇探求之心。而這些學習過程也影響了往後的人生興趣志向,所以說臺灣電影走入自己生命應該不為過吧!也或許如此才深為《我們這樣拍電影》感動。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之前早知道有部講述日治時期臺灣出生日本人故事的電影,但直到本週某天同事提起剛剛接待的人是個灣生,才猛然想起這部電影,好險還趕得上進戲院觀賞。

灣生是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鼓勵移民來臺開墾,這些人來臺尋找夢想,在此成家生根,直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戰敗引揚歸國。對許多在臺灣出生成長的日本人而言,「日本」相較下才是陌生土地,即便歸國數十年後,仍對年少養育自己的臺灣產生繾綣不捨的情感,是無法忘卻家鄉之所在。這群特殊歷史身分認同的日本人,或在日本或在國民政府主流國家意識形態下,使得他們聲音未能得到正視,這份濃郁的鄉愁,隨著時光流逝,眼看漸漸就要消逝在歷史洪流。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