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初夏  

南國的熱情隨風搖曳,也能如此柔和明朗。

臺灣畫家黃水文的「南國初夏」是我很喜歡的膠彩畫作。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道爆發力的深邃歌聲自耳邊響起,原來丹耐夫正若站在觀眾席唱著【Uhalja iyoin 報身分】,一邊與舞臺上的歌者相互答和,一邊緩緩步向舞臺,藉由這首傳統排灣族古謠,既是開場自我介紹,更是用音樂為這場原住民古調新生命的音樂饗宴標註自我定位。

採自排灣族Ravar群的【Ljiyulji 淚語】,悠揚的吟唱伴隨幽靜蕭聲,蟲兒在暗處低語,在靜謐的夜空下,獨自舔拭悲傷。【Laisu 來書】是來自深山的呼喊,悠揚歌聲隨著嵐氣在疊翠山林繚繞升上天際。【Iyuljaljayi 叮嚀】是祖靈的諄諄教誨,剛毅的聲音由淒柔的胡琴弦音相互牽引,最特別的是與澳洲原住民別具特色的長管(Didgeridoo)伴奏,低沉而充滿節奏感的笛音,創造出異世界未知的魔幻氛圍。【Curisi 勇士頌】中的嗩吶與吟唱同樣極具穿透力,雖是來自不同文化,兩者的結合創造驚艷的效果,加之隆隆鼓聲,頗有威風凜凜,橫掃千軍的氣勢。【Maciluna 指路】則是有布農族風味的曲子,眾人的合唱令人聯想起驚艷世界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同樣對宇宙天地與神靈萬物的感謝與讚嘆,這首歌透過描寫傳遞訊息及指引的過程,蘊含了世代傳承與生生不息的期許。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幕起,舞者乍看無秩序的亂舞狂嚎,像是市場雜沓紛亂的人群聲囂,刺激耳膜的同時卻又莫名震盪內心,彷彿試著喚醒蟄伏血液深處的無名之力。接著,隨著奇異節奏進入傳說中賣藝人十三聲分飾多角唯妙唯肖的表演,浮映百樣人生情態,或生命的嘶喊,或慾望釋放,或信仰的寄託,卸下美醜對錯的既定框架,讓原始生命毫無掩飾自在流動,觀眾回首那些身邊熟悉親近的,卻總未留步正視欣賞的人事物,並進而重新觀看自己。

《十三聲》已不再侷限肢體的語彙,透過開放舞者的身體與聲音,衝撞觀眾視野,更還原了人類聲音肢體最初始的面貌,舞者又叫、又念、又唱、又跳,那些紛亂的聲音和奇形怪狀扭動的軀體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自我展現,也是內在最真實的聲音。而這自我除指個人亦暗示著自身文化,能見到生活中不自覺動作的誇張演繹,也能見到戲曲、八家將的元素,更有現代舞流暢的線條。舞者唱咒的一段特別深刻,將道家文化及廟宇傳統信仰「請」上舞台,先民代代傳承的祭儀文化及生命信念,以另一番藝術的形式轉變幻化。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五、主題與題旨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自認為是個故事愛好者,喜歡優遊於形形色色的故事。但是從小大到大都只是站在讀者的視角,看故事純粹為了好玩消遣。直到某天心血來潮,產生對創作者的好奇心。究竟故事是怎麼產生的?創作者如何說故事?再者,要怎麼將故事說得動人呢?正當滿肚子疑問時,偶然發現倪采青的「變身暢銷小說家」,作者將多年鑽研小說寫作的心血,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大方傳授,正巧回答了我滿腹疑問。這是本針對有志於投身小說創作者的絕佳工具書,提點許多實用的小說創作理論與技巧。但是對於想要一探小說世界的讀者而言,也可當作有趣的科普書,解開小說創作的秘密,著實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一、小說的入門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露水京都  

因為很喜歡這篇文章,嘗試著節錄一小段作為學習日文的練習。京都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得而知,但非常喜歡韓良露動感且細膩文字所流露的唯美意境,也認識了京都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其中,枯山水開啟了自己的新眼界,原來也有這樣的庭園景觀,乍看樸素單調,實則自蘊含一番天地。春櫻秋楓過隙的燦爛及如夢似幻的儀式,在華麗中又隱含反璞歸真的生命體悟,令人吟味再三。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是陳進身分轉換重要的一年,1946年陳進與蕭振瓊先生結婚,婚後仍全心作畫,家中事務全交由丈夫打理,讓陳進能專心追求繪畫事業。結婚促使繪畫與生活合一,繪畫風格也從繁複細緻轉向簡約自然。入選日本第十屆全國美展的《洞房》,繪於陳進結婚之後九年,這也是她嘗試尺度最寬的畫作,畫中身著透明薄紗單衣的新娘,脫下的外衣覆蓋於腿上,手持摺扇,獨坐床緣,家具不若前期精雕細琢,卻透過輕柔淡雅的色彩,烘托出女性對幸福婚姻憧憬的浪漫氣氛。婚後四年,陳進生下獨生子,也成為畫作題材,無論是《嬰兒》、《小男孩》,都透露著畫家身為人母對家庭孩子真摯的關愛。1984年《母愛》同樣描繪自然深厚的親情,但這次陳進以祖母的眼光紀錄這幸福洋溢的母子之樂。而陳進與家人感情甚篤,結婚後每個月回家探視雙親,1976年《母親》的肖像畫,身著陳進母親最喜愛的深藍旗袍,耳上及衣上裝飾著潔白圓潤光澤的珍珠,襯托人物慈藹的表情。

小男孩  

《小男孩》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要感謝準備考試讀臺灣藝術史的契機,才能認識「臺展三少年」,光是只是書中的圖片,膠彩畫細膩柔軟的色彩映入眼簾,即深深為之著迷。1927年旅臺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鄉原古統及鹽月桃甫為鼓勵臺灣美術風氣,向總督府建議成立「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這是臺灣美術史上首次規模最盛大的美展[1],在眾多參展的作品中,僅有甫二十歲的陳進未滿二十歲的臺籍少年林玉山與郭雪湖同時入選,震驚畫壇,也引來輿論議論[2]。林玉山、郭雪湖及陳進的作品各有千秋,皆令人喜愛非常。但陳進的作品卻是最引起我好奇的,不僅是為畫家女性身分和女性題材,她作品中流露特殊優雅溫婉的魅力,不自覺想更親近些。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慶祝開館60週年,於本年夏秋季節展出93件陳進作品,更有許多未曾展出的晚期作品首次面世,我便在中秋假日參與這場難得的視覺饗宴。

 陳進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聽聞二分之一Q劇場已經好幾年了,直到今日才進劇院看《亂紅》,不禁感嘆相見恨晚。以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為本,不單重現反映明末及南明覆滅歷史動盪下的悲歡離合,《亂紅》萃取經典精華,以跨界具實驗性的手法重新詮釋,使觀眾能藉微觀的人物的視角,更深刻體察與歷史互動的關係,在傳統資產尋獲創新寶藏。

《亂紅》透過男主角侯方域的追憶及自我對話揭開故事序章: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沾了好心同事的光,而有機會參加2015臺北金馬影展觀賞《我們這樣拍電影》,這部電影參與了文化部的光點計畫,也是應韓國影展所邀,才促成了這部回顧2000年至2015年臺灣電影變遷的紀錄片。 

看完電影後,心情很是激動,腦海往事聯翩。憶起大學時期與朋友合作以政治經濟的視角回顧臺灣電影,雖然區區學生的學期報告,除了文獻回顧,還很努力深度訪談了該領域各種行為者,包括片商、前新聞局長、電影資料館館長及教授等。撇除打到令人發狂的逐字稿(將近7萬字),能傾聽電影界不同視角的聲音和故事,實在是非常享受而難忘的過程。而碩士論文則轉以觀眾為出發,以電影《賽德克.巴萊》為案例探討媒體(電影)與認同的互動關係,回首過去不禁為自己的大膽魯莽捏把冷汗,縱使生澀且難免疏漏的作品,卻都出自熱切誠懇探求之心。而這些學習過程也影響了往後的人生興趣志向,所以說臺灣電影走入自己生命應該不為過吧!也或許如此才深為《我們這樣拍電影》感動。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和您聊到環境的問題,不禁無限感慨,就個人層面而言,我想自己仍抱持些儒家入世的天真,即便自己力量微薄,也希望能有哪怕是那麼一丁點的回饋或是改善,並期待著聚沙成塔的力量。或許此刻有莫大的好運,能有展現才能的機會,卻深切希望上天賜與我的契機,能用在利己利人又更好的用途上。就算再不願面對,我們都感受得到時代的艱苦,令人徬徨擔憂的未來

 

      回到個人層次,憶起最近看「杜甫夢李白」,杜甫如此才華洋溢之人,在考場及仕途屢遭挫敗,甚至還因戰亂四處流離、親友相隔、生活困頓、晚年亦疾病纏身,總之一生真的是極為辛苦,但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許他今天是否就不會有那麼深刻的體察?也不會有後人稱道的「詩史」或「詩聖」了,當然也許有更多人是被埋沒於歷史,如同杜甫詩歌中的百姓。這其中的取與捨真的好困難。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之前早知道有部講述日治時期臺灣出生日本人故事的電影,但直到本週某天同事提起剛剛接待的人是個灣生,才猛然想起這部電影,好險還趕得上進戲院觀賞。

灣生是1895年至1946年間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鼓勵移民來臺開墾,這些人來臺尋找夢想,在此成家生根,直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戰敗引揚歸國。對許多在臺灣出生成長的日本人而言,「日本」相較下才是陌生土地,即便歸國數十年後,仍對年少養育自己的臺灣產生繾綣不捨的情感,是無法忘卻家鄉之所在。這群特殊歷史身分認同的日本人,或在日本或在國民政府主流國家意識形態下,使得他們聲音未能得到正視,這份濃郁的鄉愁,隨著時光流逝,眼看漸漸就要消逝在歷史洪流。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知不覺跟了國光劇團幾年戲,今天國光二十年的大戲《十八羅漢圖》當然不容錯過。在紀念性的日子推出此戲,不單是國光回顧古今文化長河,藝術定位之自我標誌,也展現傳統戲曲及當代劇場創新與跨界之企圖心。《十八羅漢圖》是新編故事,新故事從傳統文化探索題材並不新奇,使繪畫與戲劇對話,藉「真偽辯證」探索藝術之理,跨出不同以往的一步,不得不讓人感到興味盎然。除了文本,《十八羅漢圖》在表演、舞台、音樂、服裝皆有創新嘗試,也有逐漸茁壯的年輕力量,讓人備感期待。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月琴祭  

印象中幾年前某日經過北投,為熱鬧獨特的樂聲吸引,那是第一次感受到月琴豐富的生命力,當時還看見陳明章趁著場面熱烈一時興起呼喚還是學生臨時上台,雖只是個孩子,卻有不輸成人的氣勢,甚至激動地彈斷了琴絃呢。當時只是路過好奇的短暫駐足,但一曲胡琴相和的優美曲調,幽深黑夜籠罩溫泉博物館露天廣場上,音符揮灑出奇異光彩的色調,聽者彷若身置迷人異境,以及演出者對月琴傳承及發揚的熱情,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回家後仍在腦海盤旋不已。而後得知了北投的月琴祭,想到月琴正是形似滿月故得其名,而中秋時節同賞兩種「月」或賞「月」亦賞「樂」也可謂頗富逸趣的雅興。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十二年前初遇無垢《花神祭》的驚艷,看完當下感動到立即再購買了隔日的票再進劇場。翻開當時的節目冊,蒙上些許歲月痕跡,裡頭貼著凌亂紀錄感觸的小紙條,覺得很感動又十分害羞,但至少可以想像《花神祭》絕美體驗,讓還是少女的自己多麼興奮激動。

用四季傳達這世上最原始的道理,絕非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只是領著我去感受,用心去感受,回過神來,一切像場夢,但我已不是原來的我,因為我擁有美的回憶,即使時間過去了,沖淡一切記憶,但這美的感覺永存於心,這不是一場生命的洗禮嗎?能說我是原來的我嗎?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