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錯綜複雜的台灣認同議題,翻遍許多論文,真是感到眼花撩亂,腦袋混亂,為了釐清之便,試著用最簡短的方式整理出台灣人的認同的演變並連結到現今的台灣政治。

State 強調領土的內涵,nation強調既有領土上,共同祖先及相同文化的內涵,族群一般認為是在國家state或民族nation,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群體(王甫昌,2003)Nationalism 是建立民族國家的訴求,包含了領土和(主觀相信)具有共同文化起源和祖先的信念。三個名詞互有重疊之處,State nation共同強調領土,而nation ethnic都強調了主觀對共同文化的認知,不同於state 強調客觀主權所及的領土事實,後兩者貼近於想像的共同體。

就「中國」或「中國人」一詞,應屬於nation的範疇,正式形成於西元1911年中華民國的建國,三民主義中的民族即是以「中國」來凝聚當時清朝領土下的人民。民族國家興起於1819世紀的歐洲,從過去對王國和帝國的效忠,轉為想像同胞的認同感。清朝統治下的人民,沒有民族同胞的概念。家族血緣為最主要群體的聯繫方式,因此孫中山說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就是指民族概念的缺乏。可以說「中國」的產生,深受到西方思潮影響。因此中國是人應為nation不是ethnic,因為內部又包含了除了漢族以外,各種在既有領土上的少數民族。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員總是穿梭在各式角色,訴說著別人的故事,為觀眾呈現人間百態。也因此看戲是美好的經驗,讓觀眾能隨戲起伏,與個人生命共鳴,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演員自身便是獨特的角色,然而,傳統戲曲講述戲子的故事卻不常見,即便在台上多麼光采動人,演員真正的聲音卻總被隱藏在鮮華的外衣下。有人說戲子無情,因為台上多麼悱惻動人的情感都是「演」出來的。但是戲子真的無情嗎?究竟戲劇對演員的意義是甚麼? 戲子的故事是什麼樣子?這大概都是我對國光劇團伶人系列感到好奇的。 

看過了以民初為背景的《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更是走入奇幻的世界,不但超越了現實,也顛覆了常態,我立即被那充滿創意又帶有華麗色調的設定吸引。《水袖與胭脂》借用了《鏡花緣》和《長恨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梨園仙境,這是個以戲劇為中心的世界,人人皆是戲迷亦是演員只為塑造生動的角色,演出好戲。梨園仙境的主人為太真仙子,是楊貴妃死後之靈,也是戲曲舞台上的楊貴妃,但夢中和心底的悲鳴壓著她快樂不起來,即便她已經「扮演」楊貴妃的角色,卻仍找尋著真正能刻劃她心事的戲,所謂「心事且向戲中尋」,所以當她看到進宮演出的行雲班演出自己的故事,那「七夕盟誓」令她想起了馬嵬坡明皇捨棄她的事實,故怒而將行雲班逐出宮,只留下頭牌小生「無名」。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收到成績單了,心情有點複雜,和自己評估的差異好大。感到考試固然有努力、實力等因素,但是深深覺得運氣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儘管有若干客觀依據,總覺得考官的主觀因素還是很強,記得大學時曾擔任閱卷考官的老師說,其實很多時候改那一分兩分根本沒有甚麼差別,而上榜與否常常就在零點幾分的些微差距,所以能考上真的是祖上積陰德…,對我來說,真算是這麼回事吧!

          本科念公共行政,按理應該選擇一般行政,但是自己對於文化工作及公共事務有很大的熱忱,即便一竅不通,還是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後來才發現原來政府有文化行政這樣的選擇,便反省自己過去為什麼總要迴避國考這條選擇呢?因而決定讓自己試看看。個人的想法是,無論有沒有考上、在體制內或外,自己還是想做和文化相關的工作(特別是能和台灣文化連結的),所以走上文化行政的國考之路,也是當作學習有關的知識,增長見聞。

           由於每一科都是新科目,所以在念的時候覺得很開心,知道好多過去不知道的事,特別是藝術和人類學,以前完全不懂後者是什麼東西,讀了才發現人類學在思考文化議題真是不可或缺的;而讀文學和文資等,也讓我認識了好多作家和古蹟,真的是場美好人文的體驗。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自己對南管認識不深,但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南管特殊的雅韻,南管戲精緻的做科也令人印象深刻,而今天能臨聽江之翠《望明月》南管音樂會真是難得的體驗。根據介紹,南管音樂源自民間古調歌謠,因樂風雅致演進為宮廷雅樂,因晉代五胡亂華,王室南渡,仕族隨遷入閩,使音樂重回民間。 

樂器分為上四管(洞簫、二弦、三弦、琵琶)和下四管(響盞、雙鐘、叫鑼、四塊),由於絲竹為主要構成,因而南管的音樂乍聽覺得柔和委婉,宛若汩汩清泉,歌者手持拍板,擊出清脆的聲響穩定節奏,拖曳泉州話鏗鏘的聲線,悠揚出獨特韻味,原本煩躁的心,頓時都被滌淨了。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晉惠帝  

近來,晉惠帝儼然成為欠缺同理心的代名詞。有人用來責備年輕一代不知窮人之苦,也有人用來指責政治人物缺乏惻隱之心。但與其以晉惠帝」斥責他人的「離譜」,我大概會更關注同理心如何養成吧? 

翻開字典,同理心指設身處地,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歷程」。或許,同理心與本性相關,敏感愛幻想的孩子可能比較容易開發,但我相信同理心更需要後天養成。當看到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麋?」[1]太沒同理心時,我也不得不檢討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呢?我是否也忘記去了解什麼樣的環境侷限了他的視野?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鳥paint 臉紅  

時常思索著相關的議題,也常常和不同的人討論。我覺得它是個奧妙而有趣的東西,能從許多面向切入,不管是生活的、生物的、文學藝術的、甚至從權力和政治學的,拼湊成既炫目又令人迷網的萬花筒,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觀察,獨占外人無法竊取的樂趣,如同只能由特定人讀取的符碼。

      我想,愛是作為生命體,極為可貴之物,就身為人而言,人與人、人與事物乃至於自然之間的關係,很難找出沒有因為情感串連的關係,也許是因為有關係而產生情感,也可能反之亦然。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得人類學中的儀式,可以解釋和應用到許多地方。Turner提出了儀式的閥限性(liminality)。(但我私心喜歡用中介來理解)儀式具有中介的作用,可調和從某個狀態轉換到另一個狀態的劇烈改變,而此過程並不包含前後狀態的特徵。儀式有幾個特點: 

第一,儀式就像是橋樑,使人得以過渡轉變(尤其是心理)。婚禮是很好的例子,人要從自由的個體,突然承擔起養育的責任時,的確是很大的人生轉折,所以需要儀式幫你度過,如請親友共同參與見證、敬酒、祝福、狂歡或鬧洞房,都是儀式的過程。簡單說,就是讓人有心理準備投入另一階段。而畢業、就職典禮、婚喪喜慶等習俗皆有此功用。

第二,儀式抽離於轉變前後的特質,使人暫且離開世俗的拘束和繁瑣。在儀式的場合可以體驗到平時所沒有的經驗,甚至被容許做一些平常不可能做的事。例如宗教禁齋戒前後,常會容許狂歡,大吃大喝。我想,每次考完試的大玩特玩,大概也有相類之處吧!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會想看《志氣》?不僅是因為和景美的情感,更是這部電影有更多吸引人之處。體育、熱血、友誼、運動家或台灣精神不是沒有過類似的題材,但由一群少女的觀點呈現確實頗具新意,究竟給人柔軟纖細印象的高中女孩如何展現不屈力量?又怎樣向世人示範堅毅的「志氣」?

不得不說,自己在看《志氣》多帶了些感性,黃衫黑裙、沙沙椰林、白虹大門、宛如絢爛陽光奔放的行政大樓(那是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的作品)、甚至只是暖暖色調的操場和體育館,那熟悉的景色都泛起回憶的漣漪。不過緊湊的劇情讓人無法在回憶駐足太久,很快就投入電影中的故事。 

志氣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公視的節目偶然得知有這部片子,覺得不看真是太可惜了!這是部用可愛動畫描述台灣廟宇文化的故事。據說櫻時的名子源自台灣山櫻花樹的土地公廟。又是部小孩冒險又帶有靈異色彩的經歷,又有諧音之趣。最後不像日本民族將櫻花賦與華麗性質,這裡的櫻花具有鄉村樸實奔放的個性,正和台灣的宗教呼應。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W3  

偶然聽到這首歌,回憶湧上心頭...除了遊戲的歡樂時光,也多少參雜了兒時的記憶。

慧彥在怛羅斯之役的捨身是第一次玩遊戲覺得想掉淚...,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邯鄲夢  

記得數月前才看了百年首次全本演出的《南柯夢》,才暗暗作夢有朝一日能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蒐齊,對於頗富道教「仙」味的《邯鄲記》更是好奇,沒料到此次上海崑劇團來台演了齣《邯鄲夢》,真是為小小的圓夢感到興奮。 

湯顯祖的《邯鄲記》取材自唐代傳奇沈濟記的《枕中記》。此次編劇將原本三十折縮減為<入夢>、<贈試>、<驕宴>、<外補>、<東巡>、<勒功>、<死竄>、<召還>、<生悟>。《邯鄲記》的故事並不複雜,講述:唐代書生盧生醉心功名富貴,時有不得志之慨。一日,呂洞賓至邯鄲小店,見他一心追求功名得意,便贈他磁枕,使其入夢。盧生在夢中,先是娶得富家千金崔氏。崔氏以重金賄試,使盧生狀元及第,得罪了權臣宇文融,又在宴中作詩「天子門生帶笑來」、「嫦娥不用老官媒」更觸怒宇文融,因而數度公報私仇,陷害盧生。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海崑劇    

幾天前才聽說戲劇院有崑曲表演,隨意看了下廣告,不但發現上崑最優秀的演員都登「台」,1月29日到2月3日這週內,天天都演不同的戲,還真是挑哪天去看戲都很值得,不得不去湊個熱鬧。

一月三十日的今天演的是各不同種類的折子戲,除了<秋江>,其他<挑滑車>、<訪普>、<秋江>、<昭君出塞>、<見娘>都是初次接觸,也算是新奇的體驗,稍微記錄一下。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第一次閱讀廖鴻基的書,很喜歡他的文字,彷彿打開一扇認識海洋的窗,不僅是那壯闊、湛藍、充滿生命感的意象,漁人在浪濤求生,那率真的豪氣與智慧也被化作書中豐富的知識,讓人稱奇的同時,又增長許多見識。

《回到沿海》的文字時而親切,時而奇美,將人拉到無邊的想像,卻又似嗅到一拂海風鹹腥,提醒著生存的真實,不只是人,更是海洋的餵哺的各種生命,有時也是挺殘酷的。或許,真正海洋的模樣是遠超過人類想像的,也更加令人敬畏和折服了。

多虧了廖鴻基,才能藉由優美且明快的文字,暫且躍入濤湧濤動的沃土,瞧瞧其中奧妙。說喜歡他的文字可能不夠精準,應該說喜歡他真真實實與海洋和漁人的互動,那敏銳的體察和對深洋那股特別的熱情吧!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仙劍 前傳  
等到仙五前傳,迫不急待的走完了一次劇情,初始畫面的海港充滿人味。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春圖  

             開始學習粗淺的藝術知識時,才發現藝術欣賞並不艱澀,只要掌握方法便趣味無窮。大學很喜歡中國繪畫史這門選修,當時老師循循善誘的溫雅和凝視畫作熱情的眼神至今印象深刻。坦白說,以前看水墨畫,雖然挺喜歡那種自己也說不出緣由的味道,但實在不知該從何欣賞起,總感覺畫中的山挺不像現實中的山,而且每張畫感覺都十分相似。曾經某日到陽明山出遊時,面對淡霧圍攏,綠樹簇擁向上的山體,心中頓然湧起這山還真像水墨畫啊!」的感受。

                   後來才知道,原來水墨畫的山不是寫實的山,而是描繪山的精神,難怪我觀看陽明山時有此聯想。更正確的說,水墨畫應是畫家自身體悟山之情狀,只是看到真實風景,豁然與畫家觀察相通。這或許是欣賞傳統畫作的趣味吧? 與畫對談,甚而與自然、畫家、自我對話。 

文章標籤

小鈍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