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錯綜複雜的台灣認同議題,翻遍許多論文,真是感到眼花撩亂,腦袋混亂,為了釐清之便,試著用最簡短的方式整理出台灣人的認同的演變並連結到現今的台灣政治。
State 強調領土的內涵,nation強調既有領土上,共同祖先及相同文化的內涵,族群一般認為是在國家state或民族nation,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群體(王甫昌,2003)。Nationalism 是建立民族國家的訴求,包含了領土和(主觀相信)具有共同文化起源和祖先的信念。三個名詞互有重疊之處,State和 nation共同強調領土,而nation 與ethnic都強調了主觀對共同文化的認知,不同於state 強調客觀主權所及的領土事實,後兩者貼近於想像的共同體。
就「中國」或「中國人」一詞,應屬於nation的範疇,正式形成於西元1911年中華民國的建國,三民主義中的民族即是以「中國」來凝聚當時清朝領土下的人民。民族國家興起於18、19世紀的歐洲,從過去對王國和帝國的效忠,轉為想像同胞的認同感。清朝統治下的人民,沒有民族同胞的概念。家族血緣為最主要群體的聯繫方式,因此孫中山說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就是指民族概念的缺乏。可以說「中國」的產生,深受到西方思潮影響。因此中國是人應為nation不是ethnic,因為內部又包含了除了漢族以外,各種在既有領土上的少數民族。